朱瀚不答,只抬手落下一子,语气如常“病?他倒病得巧。”
“他不愿来,是知来则得‘表态’。他不愿背身避面,只能装聋作哑。”
黄祁问道“王爷是否要明示太子?”
朱瀚摇头“不必。”
“此事他自己看得明。他若能借讲策之机试人、驭人,不需我提点。”
说罢,他站起身,缓步于小园中行走,片刻又道“不过,讲策一事,虽为择士,却易引流言。”
“让人传话杜世清,出题必须避‘势’而谈‘政’,避‘名’而谈‘义’。不能叫人抓住把柄,说这是东宫暗设新科。”
黄祁领命离去。
而此时,建德堂外,诸士早已汇聚。堂中设座如列星辰,案上铺素纸,墨香微散。
朱标着素青衣,立于台上,环视一圈,开口道“今日之策,非为试才,亦非为擢名。”
“是为观诸位于政道之间,明是非、辨得失之能。”
“本策之题,曰‘若民勤而食薄,政简而忧多,君子将何为以解之?’”
此题一出,堂下诸士皆凝神静思。
顾清萍立于帷幕后,低声对吴琼道“殿下之题,避‘国制’,谈‘民本’,既合义理,又无旁议,正合其道。”
吴琼点头“殿下数月以来,愈发圆融,却不失锋锐。”
三日讲策,士子书成,择十二人讲读答策,东宫亲观。
而今日第三日,却有一人引起了诸多目光。
那人名韩清风,年二十六,身长七尺,眉目清朗,声音沉稳。
他所答策言辞古雅,却极富条理,既不浮艳,也不拘常道。
他起身拱手“学生以为,政之忧不在其简,而在其所简者为民所难;民之勤不在力所穷,而在心无所托。”
“食薄者,未必田贫;忧多者,未必法苛。”
“唯有上应其情,下察其愿,使政不离人情,人不逆其令,方为善治。”
堂中顿时一静,连朱标也微露欣赏之色。
顾清萍低声道“此人……”
朱标微微颔首“是个可用之才。”
待讲毕,杜世清将诸人策录尽数呈上,朱标翻阅至韩清风之策,沉吟良久,唤吴琼低语数句。
翌日清晨,东宫传旨,韩清风破例入东宫行读,列为建德堂副讲。
消息一出,满朝皆惊。
讲策仅三日,立刻起用讲士,太子用人之速之断,令人侧目。
而更令外界不解的是,韩清风出身寒门,素无显亲故,唯于三年前一度投书礼部,被刘广斥为“辞尚诡巧”,自此无缘仕途。
此番复起,登堂入东宫,等若打了刘广一个耳光。
果然,数日后,礼部便有人借题发挥,称“新设讲士未历荐举,不合体统”。
朱瀚闻之,轻笑一声“果然按捺不住了。”
黄祁在旁“是否遣人应对?”
“不必。”朱瀚摇头,“东宫设讲,是为论道,不是设官。韩清风虽未历荐举,但非授官而是行读。”
“他们若真敢上疏弹劾,反成虚击。”
黄祁迟疑片刻,道“王爷……那韩清风若是东宫启用之人,是否需查其底细?”
朱瀚缓缓转身“你倒提醒了我。”
“既能策言得体,又为旧被斥者,却无怨语,可疑。”
“你去查,不为阻他,而为护东宫。”
“倘若他真心奉道,可扶;若是假意投名,我自替朱标斩根。”
黄祁领命离去。
数日后,朱瀚于书房独坐,手中握着一份案牍,是黄祁递来的密报。
他扫过纸上文字,神情未变,淡淡道“果然,还是有人替他铺路。”
黄祁低声问“背后是谁?”
朱瀚缓缓念出“刘广。”
黄祁神色一震“可他当初却斥其策文为诡巧……”
朱瀚笑了“那是挡门之言,实则藏锋待时。”
“韩清风近年未再上书,反常即为异。”
“他是刘广藏的一张棋子。”
黄祁问“那王爷如今是否要令太子撤之?”
朱瀚不语,良久后缓缓摇头“不。”
“此人有才,且如今确有可用之处。朱标看中他,便让他用。”
“只是此事之后,我要看朱标能不能看清这人底牌。”
“若他真能掌得住韩清风,便能压得住更深的局。”
窗外月光如水,映在他面前的一案文卷之上,字字清晰,笔锋沉稳。
顾清萍悄然步入,素衣不饰,手中提着一盏灯。
她停在门前,看着案后的朱标,柔声唤道“殿下还未歇息?”
朱标放下笔,揉了揉眉心,道“再不理会,怕是要被那韩清风带着走神了。”
顾清萍将灯放下,轻坐在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