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于飞说道:“正委,李团长的电台一直处于静默状态,无法联系,所以……”
赵刚点了点头:“我知道……”
此刻,他的脸上多了几分担忧之色。
“算了,我们应该相信李云龙……”赵刚自我安慰道:“于飞同志,为了确保前方进攻顺利!”
“命令各部门全面生产军需物资。”
“前线将士在流血,咱们后勤必须跟得上!”
赵刚果断的命令道:“从现在开始,兵工厂三班倒,56式步枪、子弹、白磷手榴弹、107火箭炮,能产多少是多少。”
“制药厂全力赶制青霉素,伤员多一秒等待就多一分危险。”
“食品厂把口粮产量提上去,绝不能让战士们饿着肚子打仗!”
命令下达的瞬间,整个根据地像被按下了加速键。
各个工厂里的机器轰鸣声立刻连成一片。
此时。
兵工厂的厂房是用土坯和木板搭建的,屋顶盖着茅草。
却挡不住车间里翻涌的热浪。
刚过清晨。
第一班工人已经在机床前忙碌了两个小时。
铁匠老张的额头上满是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烧得通红的枪管胚料上,“滋啦”一声化作白雾。
他左手握着铁钳,右手抡起十斤重的铁锤。
每一次落下都精准砸在胚料的接口处。
火星溅在他沾满油污的帆布工作服上,烫出一个个小黑点。
他却浑然不觉,只盯着枪管的弧度,嘴里念叨着:“得赶在午饭前多锻打两根,前线等着用呢!”
……
车间另一侧的子弹装配线上。
二十多个女工坐在长桌前,手指翻飞间,弹壳、底火、弹头快速组合。
姑娘小李的指尖已经磨出了薄茧,却比昨天更快了几分。
她面前的铁盒里,装好的子弹已经堆得半满。
“昨天装了三百发,今天得冲四百!”
她跟旁边的大姐说着,眼睛却没离开手中的活计,生怕多耽误一秒。
……
最热闹的是白磷手榴弹的生产区,几个年轻工人正围着模具忙碌。
他们戴着厚厚的棉布手套,小心翼翼地将白磷混合物灌入弹体。
组长不时提醒:“都仔细点!这东西碰不得火星,装好立刻封盖,别出岔子!”
“知道了!组长!”
……
不远处,107火箭炮的炮管正在进行最后的打磨。
砂轮转动的“嗡嗡”声震耳欲聋。
磨工盯着炮管内壁,确保每一处都光滑无瑕疵。
这是要送到前线炸鬼子碉堡的家伙,半点马虎不得。
……
到了傍晚换班时,第一班工人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厂房。
第二班工人已经扛着工具快步进来,两拨人在门口擦肩而过。
只来得及说一句“加油”,便投入各自的“战场”。
负责统计产量的干事拿着账本,在路灯下飞快记录:“上午56式步枪12支,子弹1800发,白磷手榴弹80枚,火箭炮炮管3根……”
“比昨天多了两成!”
赵刚路过兵工厂时,听到这声音,脚步顿了顿,望着车间里透出的灯火,眼底多了几分暖意。
……
此时,另一边。
制药厂的厂房比兵工厂更显简陋,却弥漫着浓郁的消毒水味。
因为青霉素的生产对环境要求高,工人们在车间里搭起了临时无菌棚。
棚外挂着厚厚的棉布,挡住灰尘和蚊虫。
厂长戴着口罩,手里拿着试管,正盯着培养皿里的青霉素菌株,眉头紧锁。
“温度再调高一摄氏度,菌株繁殖得更快些!”
几个穿着白大褂的技术员围在恒温箱旁。
小心翼翼地调整着旋钮,温度计上的刻度缓慢上升,每升一格,他们的呼吸就急促一分。
“前线送来的伤员名单又多了一页,咱们多生产一支青霉素。”
“就可能多救一个战士的命!”
厂长说着,拿起接种针,将菌株接入新的培养基,动作精准得像在进行一场手术。
无菌棚外,十几个女工正在分装青霉素。
她们戴着一次性手套,将配好的药液吸入针管。
再贴上标签,放入消毒后的箱子里。
工人的眼睛因为长时间盯着针管,已经有些发红,却不敢眨眼。
她知道,这些针管送到前线,可能就是战士们的“救命符”。
“昨天分装了200支,今天已经装了180支,天黑前肯定能超!”
她跟同事说着,手指却没停下,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