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锄头还是我刚插队时买的,”他磨得专注,铁锈簌簌落在青砖上,“当年用它种过南瓜,结的瓜能压弯架。”
李婶抱着个旧竹筐从屋里出来,筐底有个破洞,她正用细竹篾耐心地补。“这筐子装菜最透气,”她手指灵活地穿梭,“去年装的黄瓜,放一周都不老,比塑料筐强十倍。”
阿伟在翻找墙角的旧物,从一堆杂物里拖出个豁口的陶盆。“赵哥,这盆还能用不?”他指着盆底的裂缝,“想种点丝瓜苗。”
赵铁柱刚从菜地里回来,裤脚沾着泥,接过陶盆看了看:“补补就行,陶土的东西,有裂缝才透气。”他往盆里撒了把细土,“当年我爷用这盆种过月季,开花能香满院。”
墙角的老农具渐渐摆了一排:缺了齿的耙子、绑着布条的水桶、断了根辐条的木轮车……都是些带着岁月痕迹的旧物件,被露水打湿,泛着温润的光,像一群醒过来的老伙计,等着上工。
收拾农具时,麻烦事挨个冒出来。
张大爷的锄头磨得差不多了,可木柄与锄头的连接处松了,一使劲就晃悠。他往缝里塞了几块木片,敲了敲还是不稳。“这老骨头,”他拍了拍锄头柄,“当年扛着它翻地,一天能种半亩,现在连个土疙瘩都对付不了。”
李婶的竹筐补到最后,发现破洞太大,新篾条怎么也编不牢,筐底像张漏网。“早知道扔了算了,”她有点泄气,把竹筐往地上一放,“买个新塑料筐才几块钱。”
阿伟的陶盆更糟,他试着往里面倒水,裂缝处“滴答”直漏,盆底很快积了一小滩水。“这哪能种花啊,”他挠挠头,“漏得比筛子还厉害。”
最让人犯愁的是那辆木轮车。轮轴早就锈死了,推起来“嘎吱”响,还卡着块断了的木片,怎么也抠不出来。王奶奶蹲在旁边看了半天:“这车还是我嫁过来时陪嫁的,当年拉过柴火,运过粮食,现在怕是只能当柴烧了。”
大家围着这些旧物犯愁,太阳慢慢升高,照在生锈的铁件上,晃得人眼晕。张大爷把锄头扔在一边,李婶停下了手里的竹篾,阿伟用脚踢了踢陶盆,气氛有点沉。
“要不都扔了吧,”阿伟忍不住说,“镇上农具店啥都有,新锄头又快又轻,比这老东西强多了。”
张大爷没说话,只是摩挲着锄头柄上的老茧印,那是几十年握出来的痕迹,深得像刻在上面的。
赵铁柱扛着袋肥料回来,见这光景,放下袋子拿起锄头看了看。“这好办,”他转身进屋,拿了把斧头和些浸过油的麻丝,“木柄松了,用麻丝缠紧再砸点木楔子,比新的还牢。”
他把麻丝塞进锄头柄的缝隙里,用斧头轻轻敲实,又削了个小木楔子钉进去,最后往连接处浇了点菜籽油。“这样一来,潮气进不去,木柄还能胀紧,”他试着挥了挥锄头,“你再试试。”
张大爷接过锄头,一使劲,果然稳当得很,刃口在阳光下闪着光,像年轻了十岁。“还是你有办法,”他咧开嘴笑,“这锄头,今年准能种出好庄稼。”
李婶的竹筐,赵铁柱找了块旧帆布,剪成比破洞大的方块,用粗线把帆布缝在筐底。“帆布耐磨,还能挡住漏的地方,”他拍了拍筐底,“装菜时垫层报纸,保准啥都漏不了。”
李婶试着往筐里放了几个土豆,果然稳稳当当。“这法子妙,”她笑着说,“帆布透气,菜还不容易烂。”
至于阿伟的陶盆,赵铁柱和了点黄泥,又掺了些碎麦秸秆,调成糊状抹在裂缝处,抹平后放在太阳下晒。“黄泥能堵住缝,麦秸秆能增加韧劲,”他解释道,“晒干后比水泥还结实,还不影响透气。”
阿伟蹲在旁边看着,陶盆上的泥糊渐渐发白,裂缝被填得严严实实,像从没坏过一样。
最后是那辆木轮车。赵铁柱往轮轴里倒了点煤油,又找来块废布蘸着油反复擦,锈迹慢慢松动,他用镊子小心翼翼地把断木片夹了出来。“轮轴得常上油,”他边说边往轴里塞了些石墨粉,“石墨滑溜,比机油还耐磨。”
他推着车在院里走了两圈,木轮转动起来“咕噜”响,虽然还有点沉,却不再卡壳。王奶奶看着车,眼睛亮了:“这不是能拉水了?正好菜地里缺水。”
下午,改造角的人扛着修好的农具去了菜地。
张大爷的锄头果然好用,一下下去,土块被翻得又松又匀。他在翻好的地里撒上南瓜籽,边撒边念叨:“当年就是这么种的,籽要埋三寸深,浇水别太多,不然会烂。”
李婶用补好的竹筐装着菜苗,筐子稳稳当当,菜苗的嫩叶一点没被压坏。“这筐子现在能装二十斤,”她笑着说,“比新筐能装,还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阿伟把陶盆搬到地头,装满土,栽上了丝瓜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