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贴春联的一幕,恰巧被一位路过的宫中侍卫瞧见。
侍卫瞪大了眼睛,满脸的惊愕与新奇,赶忙一路小跑着回去,将此事添油加醋地讲给了朝中大臣们听。
大臣们听闻后,先是一阵面面相觑,随后眼中纷纷闪过一丝兴奋与效仿之意。
不多时,朝堂之上便炸开了锅,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自家该贴什么样的春联,那热闹劲儿,丝毫不亚于早朝时的激烈辩论。
没过几日,皇宫之中便处处张灯结彩,红彤彤的春联挂满了各个宫门,仿佛一夜之间,整个皇宫都换上了节日的盛装。
大臣们纷纷带着家眷,在自家的府邸门前忙碌起来,有的亲自爬上梯子张贴,有的在一旁指挥着位置,孩子们则在一旁嬉笑玩耍,时不时地帮着递个东西,整个京城都沉浸在这股贴春联的热潮之中。
这股风潮很快便吹到了民间。
百姓们听闻皇宫里都贴上了春联,个个都好奇不已,纷纷效仿起来。
街头巷尾,人们奔走相告,互相交流着贴春联的心得。
只见那集市上,卖春联的摊位前围满了人,大家争先恐后地挑选着自己心仪的春联,仿佛晚一步就抢不到这过年的喜庆与好运。
家家户户,不论贫富贵贱,都忙着在自家大门上贴上那红彤彤的春联。
有的家庭,父亲站在梯子上,母亲在下面扶着,孩子则在一旁兴奋地跳着脚,喊着“贴正啦,贴正啦”。
有的家庭,全家老小齐上阵,一边贴一边念着春联上的吉祥话,笑声回荡在整个小院。
最终,这过年贴春联的传统习俗,便在这股热烈的氛围中,深深地扎根在了人们的心中,流传至今。
除夕过后,京城里那红艳艳的春联还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而一场更为深远的文化风潮正在悄然兴起。
京城国子监内,一群身着青衫的学子围坐在暖阁之中,面前摊开的红纸上墨迹未干。
为首的是一位面容清癯的年轻学子,名叫陈子昂,此刻他正提笔挥毫,笔走龙蛇间一副对联已然成形。
"好!'春风化雨千山秀,福字临门万户欢',子昂兄这对联既应景又大气!"
一旁的同窗拍案叫绝。
陈子昂搁下毛笔,谦逊一笑:"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
听闻前些日子张真人家贴的春联,那才叫一个妙绝。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短短十四字,道尽人间至理。"
"说起这个,"另一位学子插话道,"我叔父在礼部任职,说这几日翰林院的大人们都在钻研对联之道,连圣上都亲自题写了'国泰民安'四字,赐给了几位重臣。"
暖阁内顿时响起一片惊叹声。
要知道,在以往,春联不过是民间小技,如今竟能得天子垂青,可见其地位已今非昔比。
"不如我们也办个'新春联会'?"陈子昂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邀京城各书院学子齐聚,以文会友,共赏佳联。"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众人的响应。
不出三日,消息便传遍了京城各大书院。
到了约定的日子,翰林院外的空地上搭起了彩棚,来自各处的学子们或站或坐,有的低头沉思,有的高声吟诵,好不热闹。
彩棚中央悬挂着几副墨宝,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一副金边红底的对联:"梅开五福临门第,竹报三多到户庭"。
笔力雄浑又不失灵动,落款正是陈子昂。
"子昂兄这对联,将梅竹二君子的品格与新春祝福融为一体,实在是妙不可言。"
一位白须老者捋须赞叹,正是国子监的周祭酒。
陈子昂深施一礼:"学生惭愧,不过是借古人智慧罢了。
梅开五福取自《尚书》,竹报三多典出《诗经》,学生只是稍加变化。"
周祭酒满意地点点头:"不骄不躁,是为君子。
对联一道,看似小巧,实则包罗万象。
从天文地理到人情世故,无一不可入对。
你们年轻人能热衷此道,实乃文坛幸事。"
这场联会持续了整整一日,直到夕阳西下,学子们才依依不舍地散去。
然而春联文化的种子,却已随着这些读书人的脚步,播撒到了更远的地方。
陈子昂的书箱里除了几册珍本外,还小心翼翼地放着一叠红纸——那是他精心收集的京城各家春联佳作。
&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