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哲学思想对人物与主题的影响
《红楼梦》中儒、道、佛哲学思想的交织,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作品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哲学思想犹如一把刻刀,精心雕琢出每个角色独特的性格特点。道家思想对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形成影响深远。道家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观念,让贾宝玉对封建礼教所构建的森严等级制度和繁琐礼仪规范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他不愿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羁绊,敢于挑战传统的价值观念,这种叛逆性格正是道家思想在他身上的生动体现。而儒家思想则塑造了贾政严谨、刻板、恪守礼教的性格。他以儒家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和家人,一生为家族的荣耀和延续殚精竭虑,成为儒家入世思想的忠实践行者。佛家思想使妙玉形成了孤僻、清高的性格。她身处尘世,却一心向佛,追求心灵的纯净与超脱,对世俗的喧嚣和繁华不屑一顾。
从主题表达来看,哲学思想为作品注入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家族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与贾府的兴衰紧密相连,揭示了封建家族在追求荣耀与延续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矛盾,进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衰败。道家思想中对自由和自然的追求,与贾宝玉等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呼应,凸显了人性在封建礼教压抑下的挣扎与反抗,深化了对人性解放的主题探讨。佛家思想的出世观念,通过甄士隐、贾宝玉等人的出家,传达出人生无常、世事虚幻的感慨,使作品笼罩着一层浓厚的悲剧色彩,强化了对人生苦难和命运无常的主题表达。
《红楼梦》通过哲学思想对人物与主题的深刻影响,构建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思想体系,使读者在品味故事的同时,能够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性的善恶,展现出这部文学巨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
六、《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1.语言艺术的魅力
(18)生动形象的人物语言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登峰造极,其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堪称一绝,王熙凤的泼辣与刘姥姥的质朴,便是典型例证,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关键作用。
王熙凤的语言泼辣犀利,极具攻击性与掌控力。在协理宁国府时,面对迟到的仆人,她怒喝道:“我说是谁误了,原来是你!你原比他们有体面,所以才不听我的话。”话语简短却掷地有声,威严与泼辣尽显。一个“怒喝”,便将她在贾府说一不二的管家地位展现出来。在处理尤二姐之事时,她表面对尤二姐甜言蜜语,背后却狠下杀手,“妹妹的名声,很不好听,连带着我们也没脸。”这种表里不一的语言,把她的精明算计、心狠手辣刻画得入木三分。王熙凤的泼辣语言,不仅体现其性格,更暗示了贾府内部复杂的权力斗争与人际关系。
刘姥姥的语言则充满质朴与诙谐。初进大观园,面对满桌珍馐,她惊叹:“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犟得过他。”将乡下人的质朴憨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用熟悉的农具作比,生动表达出对贾府奢华生活的陌生与惊叹。在宴席上,她那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引得众人哄堂大笑,质朴中带着诙谐幽默。刘姥姥的语言,使她这个来自乡下、见识有限却又乐观豁达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贾府与普通农家生活的巨大差异。
这些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通过语言,读者能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身份、经历,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与想法。王熙凤的泼辣语言,让人看到她在贾府权力中心的强势;刘姥姥的质朴话语,让人感受到她的憨厚与善良。《红楼梦》正是凭借这些生动形象的人物语言,构建起一个丰富多彩、真实可感的人物世界。
(19)优美细腻的叙述语言
《红楼梦》的叙述语言优美细腻,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尤其是对大观园景色的描写,在营造氛围与表达情感方面效果显着。
书中对大观园的描写,细腻入微,美轮美奂。“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短短两句,便勾勒出一幅春日大观园的美景:堤岸边垂柳依依,翠绿的柳色仿佛借了湖水的三分翠意;对岸繁花似锦,微风拂过,送来一脉花香。用词精妙,“借”与“分”二字,赋予柳与花以人的情感,使景色充满生机与诗意。再如潇湘馆,“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简洁的描述,营造出一种清幽雅致的氛围,翠竹遮映下的潇湘馆,静谧而富有诗意,与林黛玉的气质相契合,暗示了她高洁、孤傲的性格。
这种优美细腻的叙述语言,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在描写大观园的繁华时,“说不尽那光摇朱户金铺地,雪照琼窗玉作宫。”展现出贾府的富贵奢华,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富丽堂皇的宫殿之中,感受到贵族生活的奢靡。而在描写一些悲剧场景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