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情婚姻方面,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他与林黛玉的爱情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基础上的。他们都厌恶封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追求真挚的感情。贾宝玉不在乎林黛玉的家世和财富,只在乎她的才华和品格。他希望能够与林黛玉自由地相爱,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这种对爱情自由的追求,也是他叛逆性格的一种体现。
同时,贾宝玉性格中还有纯真善良的一面。王蒙认为,贾宝玉“几乎说不上他品行上特别是私德上有什么恶的方面”,他“甚至可以算得上‘除了两个狮子都不干净’的贾府中的天使”。他对身边的丫鬟们都非常尊重和关爱,平等地对待她们。他会为丫鬟们的不幸遭遇而伤心落泪,尽力帮助她们解决困难。他的纯真善良,在那个复杂的封建贵族家庭中显得尤为珍贵。
脂砚斋评论贾宝玉为“今古未有之一人”,着重落实在“人”这个字上。他丰富的个性中有着人类普遍存在的人性特点,他的叛逆与纯真并存,使他成为了一个鲜活的、独特的人物形象,也让他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林黛玉:多愁善感的叛逆者
名人对林黛玉多愁善感性格的成因有着深刻的分析,其中寄人篱下的处境是重要因素之一。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不得不投奔贾府。在这个表面繁华却人际关系复杂的大家庭里,她没有真正的依靠。尽管贾府众人对她还算照顾,但她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外人,言行举止都需小心翼翼。这种缺乏安全感的生活状态,使她内心敏感而脆弱,常常自怨自艾。例如,在与贾宝玉相处时,她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心生猜疑,担心自己在贾府的地位和与宝玉的感情。她看到落花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不禁悲从中来,葬花之举正是她内心孤独和哀愁的深刻体现。
对爱情的执着也是林黛玉多愁善感的重要原因。贾宝玉的出现,给她带来了爱情的希望。然而,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他们的爱情充满了波折和不确定性。贾宝玉身边围绕着众多女子,这让林黛玉时常陷入患得患失的情绪中。“和贾宝玉的一次欢悦交谈,会带来艳阳高照;和贾宝玉的一次误会,马上就会阴云满空”,马瑞芳的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林黛玉在爱情中的情绪起伏。她把全部的情感都寄托在贾宝玉身上,爱情的一丝波澜都会引发她内心的巨大波澜。当她得知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事已成定局时,绝望至极,最终泪尽而逝,这段爱情悲剧也将她的多愁善感推向了极致。
林黛玉不仅多愁善感,还具有叛逆精神。她蔑视功名权贵,对封建社会的功名利禄观念嗤之以鼻。在那个男子追求科举入仕、女子遵循三从四德的时代,林黛玉却不屑于这些世俗的追求。她不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反而与他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共同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她的这种叛逆精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难能可贵的。
王昆仑说林黛玉“把全部自我沉浸在感情的深海中,呼吸着咀嚼着这里边的一切,从这里面酿造出她自己的思想,性格,情绪,嗜好,以及她精巧的语言与幽美的诗歌;以后,就在这里面消灭了她自己”。她用自己的一生,唱出了一首缠绵哀艳的恋歌,她的多愁善感和叛逆精神,使她成为了《红楼梦》中一个极具魅力和深度的人物形象。
3.薛宝钗:封建礼教的卫道者
在名人眼中,薛宝钗是封建礼教卫道者的典型形象,她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都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
薛宝钗热衷仕途经济,这是她作为封建礼教卫道者的重要表现。在封建社会,男子通过科举入仕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而薛宝钗对此极为认同。她多次劝贾宝玉关心“经济仕途”,希望他能走科举之路,光宗耀祖。当贾宝玉对仕途经济表现出反感时,她并没有理解和支持他的想法,反而认为他不求上进。这种对仕途经济的推崇,体现了她对封建正统观念的遵循,她希望身边的人都能按照封建礼教所规定的道路前行。
恪守妇德也是薛宝钗的显着特点。她严格遵守封建社会对女子的道德规范,举止端庄、稳重,言行得体。在贾府中,她处处以大家闺秀的标准要求自己,从不做出格的事情。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对上尊敬长辈,对下关爱丫鬟,赢得了贾府上下的一致好评。她的这种行为方式,是对封建妇德的完美诠释,她用自己的行动维护着封建礼教的尊严。
薛宝钗还善于笼络人心。她深知在封建大家庭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她善于观察他人的需求和喜好,然后投其所好,赢得他人的好感。例如,她对贾母、王夫人等长辈十分孝顺,经常陪她们聊天、看戏,送她们喜欢的礼物,让她们感受到她的贴心和懂事。她对丫鬟们也很和善,关心她们的生活,帮助她们解决困难,因此丫鬟们都很喜欢她。她的这种笼络人心的手段,使她在贾府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为她在封建礼教的框架内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薛宝钗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也有着自己的悲剧命运。她虽然聪明美丽、才华出众,但却不得不按照封建礼教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