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打破了传统思想和写法。在传统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往往是单一的、脸谱化的,好人就是完美无缺,坏人则是十恶不赦。然而,《红楼梦》却打破了这种模式,它如实描写人物的复杂性。例如王熙凤,她精明能干,将贾府上下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但同时又心狠手辣、贪婪成性。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不惜使用各种手段,甚至草菅人命。这种对人物的真实刻画,让读者看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可信。
鲁迅还指出《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大团圆”结局的写法。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很多作品都以团圆结局来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给人一种虚假的安慰。而《红楼梦》则以悲剧收场,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抗拒。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贾府的兴衰沉浮,都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残酷和无奈。这种悲剧结局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们对人生和社会有更深刻的思考。
鲁迅对宝玉形象也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贾宝玉是一个“爱博而心劳”的人。宝玉对身边的女子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尊重她们、爱护她们,平等地对待她们。他的这种情感并非是简单的男女之情,而是一种对人性的尊重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然而,他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中,受到各种封建礼教的束缚,他的理想和追求无法实现,只能在痛苦和无奈中挣扎。这种“爱博而心劳”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让我们看到了这部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创新之处,它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3.周汝昌:中华民族的文化小说
周汝昌先生对《红楼梦》有着极高的评价,他认为《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一部“文化小说”,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红楼梦》的独特价值和文化内涵。
周汝昌先生指出,《红楼梦》以重人、爱心、唯人为中心思想。书中对人物的刻画细腻入微,每一个角色都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贾宝玉尊重女性,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他对身边的女子关怀备至,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林黛玉虽然多愁善感,但她的情感真挚而纯粹,她对贾宝玉的爱情坚贞不渝,展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这种对人的重视和关爱,贯穿了整部作品,使《红楼梦》具有了深厚的人文情怀。
《红楼梦》是中华文化代表性最强的作品。它宛如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涵盖了诗词、绘画、书法、建筑、医药、饮食等众多领域的知识。书中的诗词优美动人,富有意境,展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对大观园的描写,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而关于医药、饮食等方面的记载,更是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阅读《红楼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周汝昌先生对《红楼梦》的学识和素养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曹雪芹学识极广博,素养极高深。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充分运用了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才华,将各种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中。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发展跌宕起伏,语言表达优美典雅,这些都体现了他高超的文学素养。同时,曹雪芹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细腻描绘,也显示了他卓越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
周汝昌先生眼中的《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性的美好,成为了中华文化代表性最强的作品之一。
三、名人对《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剖析
1.贾宝玉:叛逆与纯真的矛盾体
名人对贾宝玉的解读,多聚焦于其叛逆性格。他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却对功名利禄极为鄙视。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且读书多为求取功名的时代,贾宝玉却视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为“国贼禄蠹”。他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对那些热衷于仕途经济的人嗤之以鼻。当史湘云劝他关心“经济仕途”时,他立刻表现出反感,甚至下了逐客令,可见他对功名利禄的厌恶之深。
贾宝玉还坚决反对“八股”。“八股”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但贾宝玉认为“八股”文章空洞无物,是束缚人思想的工具。他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这些东西,而是更喜欢读一些诗词歌赋、杂学旁收的书籍。他的这种态度,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一种挑战,体现了他叛逆的精神。
他对“程朱”理学也提出了质疑。“程朱”理学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规范。然而,贾宝玉却不认同这种思想。他尊重人性,追求自由,认为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是被封建礼教所束缚。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