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的开篇,甄费这一人物便映入读者眼帘。他姓甄名费,字士隐,居住在姑苏城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是当地的一位乡宦。甄费家中虽不算大富大贵,但在本地也属望族。他的嫡妻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然而,年过半百的甄费膝下无儿,仅有一女英莲,年方三岁。
甄费在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定位,他是故事的引子人物。作者借甄费的经历,徐徐拉开《红楼梦》的宏大帷幕,引出了贾雨村、英莲等主要人物和后续一系列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他的人生遭际也如同一个缩影,暗示着书中众多人物命运的无常和世事的变幻莫测。
二、甄费名字的多重隐喻
1.“甄费”谐音之妙
在《红楼梦》里,作者惯用谐音来赋予人物名字特殊含义,“甄费”便是典型例子,其谐音“真废”,初看似乎是对甄费本人的一种讽刺,但深入探究,会发现这背后蕴含着作者对社会和人物的深刻看法。
从表面看,“真废”好像说甄费是个无用之人。他虽为乡宦,却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热衷于观花种竹、酌酒吟诗,在追求功名利禄的世俗眼光里,他的行为毫无实际价值,仿佛是个不务正业的“废物”。然而,作者对甄费实则持有褒奖态度,他的人品和生活状态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正人君子、诗意人生的代表。
作者用“甄费”这一谐音,实则是在隐晦地批判当时的社会。在那个荒唐的社会里,像甄费这样有高尚品德和君子品格的人,却被视为无用。比如,甄费资助贾雨村进京赴考,尽显人情,可贾雨村当官后,在处理涉及甄费女儿英莲的案子时,却忘恩负义、徇私乱判。这表明在当时的社会,高尚品德不仅无用,甚至可能给自己带来伤害。所以,“甄费”的谐音“真废”,是作者对那个社会的一种无声控诉,揭示了社会的荒谬和不公。
2.名字与命运的关联
《红楼梦》中人物的名字往往暗示着其命运走向,甄费也不例外,他的名字“甄费(真废)”仿佛是命运的谶语,精准地预示了他人生的种种变故与挫折。
甄费原本生活优渥,是当地望族,家庭和睦,有贤妻相伴,还有可爱的女儿英莲。然而,命运的转折却如疾风骤雨般袭来。女儿英莲的丢失,成为他人生悲剧的开端。英莲在元宵节看灯时被拐子拐走,从此下落不明。这一事件对甄费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他失去了最心爱的女儿,家庭的完整被无情打破。此后,家宅又遭遇火灾,将他多年的积蓄和家业付之一炬。这场火灾不仅让他失去了物质上的保障,更让他失去了心灵的寄托之所。曾经的温馨家园化为灰烬,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在遭受了女儿丢失和家宅火灾的双重打击后,甄费不得不投奔岳父封肃。然而,封肃却是个势利眼,对他百般欺辱和欺骗,让他在亲情面前感受到了无尽的无奈和悲哀。此时的甄费,事业无成,家庭破碎,在世俗的眼光中,他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废物”,这与他名字“甄费(真废)”所暗示的命运走向高度契合。
甄费名字中的“费(废)”,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会经历这些家庭变故和人生挫折。他的命运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操控着,一步步走向衰落。作者通过这样的名字设置,深刻地揭示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让读者在感叹甄费命运的同时,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3.文化背景下的寓意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甄费的名字蕴含着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儒家强调积极入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甄费虽身为乡宦,却未遵循这一传统路径,不以功名为念,不热衷于仕途经济。他的这种选择与儒家积极用世的观念相悖,从这个层面看,“甄费(真废)”似乎暗示他在儒家所倡导的社会价值体系中是“无用”的。
然而,道家追求的是一种顺应自然、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甄费每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过着恬淡闲适的生活,这与道家的思想高度契合。他远离世俗的功名利禄,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在道家的语境中,他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自然本真的回归。但在现实社会中,他的这种道家式生活却使他在面对家庭变故和社会挫折时显得无力应对,最终走向衰落,这又强化了“真废”的寓意。
作者通过甄费这个名字,巧妙地融合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冲突与矛盾,揭示了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是遵循儒家的入世之道,还是追求道家的出世之境,都可能面临困境和无奈,从而深化了作品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三、甄费的人物形象塑造
1.性格特征剖析
甄费的性格特点丰富且复杂,在《红楼梦》中展现出多面性,其中恬淡、善良和迂腐尤为突出。
甄费的恬淡在书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他身为乡宦,本可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他却对功名利禄毫无兴趣。每日里,他只专注于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享受着闲适自在的生活。这种恬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