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当贾雨村密信封肃,想娶娇杏做二房时,封肃更是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利益。贾雨村此时已是当地的太爷,有权有势。封肃明白,若能促成这门亲事,自己便能与权贵攀上关系,这对他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他“喜的屁滚尿流,巴不得去奉承”,完全不顾及娇杏的意愿和甄家与娇杏之间的主仆情谊。他认为,通过这门亲事,自己可以借助贾雨村的权势,在当地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财富。他想象着自己从此可以在人前耀武扬威,享受他人的巴结和奉承。这种对利益的追逐让他失去了理智,也抛弃了基本的道德和人性。
封肃在这两件事情上的表现,清晰地展现了他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是个人利益。他在面对利益时,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愧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他的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甄士隐和娇杏,也反映了他内心的贪婪和自私。在他的世界里,利益至上,亲情、友情和道德都可以被轻易抛弃。他的所作所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利益蒙蔽双眼的世俗小人的丑恶嘴脸,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性在利益面前的脆弱和不堪。
3.文化观念的束缚
封肃深受传统世俗文化观念的束缚,对名利、地位的过度看重,深刻影响了他的行为和决策。
在传统世俗文化中,名利和地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封肃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自然也将其视为人生追求的目标。他对女婿甄士隐的态度,完全取决于甄士隐的财富和地位。当甄士隐家境优渥时,封肃或许还能维持表面的翁婿情分,甚至可能从女婿那里获取一些好处。然而,一旦甄士隐遭遇变故,家道中落,封肃便立刻露出嫌贫爱富的嘴脸,对甄士隐百般嫌弃和算计。在他看来,落魄的甄士隐已无法为他带来名利和地位,反而成了他的负担,因此毫不留情地将其抛弃。
封肃对贾雨村的谄媚奉承,同样是受这种文化观念的影响。贾雨村从一介穷书生成为当地太爷,身份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封肃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攀附权贵、提升自己地位的好机会,于是毫不犹豫地放下尊严,极尽谄媚之能事。他认为,与贾雨村这样有权有势的人结交,能够让自己在社会上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尊重,从而实现自己对名利的追求。
这种对名利、地位的过度看重,使封肃在面对各种事情时,往往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得失,而忽视了亲情、友情和道德。在甄士隐托他买房产时,他为了谋取私利,不惜欺骗女婿;在贾雨村想娶娇杏做二房时,他不顾娇杏的意愿和甄家的颜面,一心只想讨好贾雨村。他的行为完全被名利和地位所左右,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准则。
封肃所代表的这种传统世俗文化观念,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人们对权力和财富的盲目崇拜,以及为了追求这些东西而不择手段的丑恶现象。通过封肃这个人物,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种文化观念的弊端和危害,也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名利和地位所迷惑,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四、封肃形象的文学意义
1.对世态炎凉的反映
封肃这一形象宛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红楼梦》所描绘的社会中世态炎凉的现象,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封肃对待落魄女婿甄士隐的态度,是世态炎凉的典型体现。甄士隐原本家境殷实,是乡宦人家,封肃或许还能维持表面的翁婿情分。然而,当甄士隐遭遇女儿丢失、房屋被烧的变故,变得一无所有时,封肃的态度立刻发生了转变。他不仅没有给予应有的同情和帮助,反而满心嫌弃,将甄士隐一家视为累赘。他在人前人后对甄士隐冷嘲热讽,还趁机半哄半赚地骗取甄士隐的钱财,让甄士隐的生活雪上加霜。这种在他人落魄时落井下石的行为,充分展现了社会中人情的淡薄和冷漠。在那个社会里,人们只看重财富和地位,一旦他人失去了这些,就会被无情地抛弃,亲情在利益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封肃对贾雨村的谄媚奉承,则进一步凸显了世态炎凉的本质。当贾雨村还是一介穷书生时,封肃并未对其有过多关注。但当贾雨村一朝得势,成为当地的太爷后,封肃立刻换了一副嘴脸,极尽谄媚之能事。他对贾雨村的要求言听计从,为了讨好贾雨村,甚至不顾及娇杏的意愿和甄家的颜面,将娇杏送进衙内做二房。这种对权贵的趋炎附势,反映出社会中人们对权力和财富的盲目崇拜。在他们眼中,权力和财富可以让一个人变得高高在上,值得人们去巴结和奉承,而那些无权无势的人则被视为草芥。
封肃的行为还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他的嫌贫爱富、趋炎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