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熙凤最终拿出二十两银子和一吊钱递给刘姥姥时,刘姥姥激动得双手颤抖。她连忙千恩万谢,眼中满是感激的泪水。她深知这二十两银子对于自己一家来说意味着什么,那是活下去的希望。她表示日后定会报答贾府的恩情,然后带着板儿千恩万谢地离开了。
此次进府,对刘姥姥来说意义重大。这二十两银子解了她家的燃眉之急,让一家人能够安稳地度过这个寒冬。更重要的是,这次经历让刘姥姥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也让她更加坚定了感恩之心。而对于贾府来说,这不过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施舍,但却为日后巧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刘姥姥的出现,也让贾府的众人看到了底层人民的生活艰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贫富差距。
2.二进荣国府:欢乐游赏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带着自家地里新收的瓜果蔬菜,前来答谢贾府上次的接济。这次进府,她迎来了一场欢乐的游赏之旅,也为贾府带来了别样的热闹。
刘姥姥再次踏入荣国府,与上次的忐忑不安不同,此时她多了几分熟络和自在。见到王熙凤后,王熙凤热情地留她住下,并安排她去见贾母。贾母听闻刘姥姥是个上了年纪的积古老人,顿时来了兴致,决定让她陪着自己说说话、逛逛园子。
在大观园的游赏过程中,刘姥姥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她对园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榭都充满了好奇和惊叹。看到潇湘馆里的竹子,她赞不绝口,说这竹子长得又绿又密,比自家院子里的好看多了;看到蘅芜苑里的奇花异草,她更是瞪大了眼睛,不停地询问这是什么花、那是什么草。她的天真和质朴,引得众人阵阵欢笑。
而宴席上的刘姥姥,更是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为了逗贾母开心,王熙凤和鸳鸯商议好,拿刘姥姥取乐。她们给刘姥姥一双沉甸甸的镶金筷子,让她去夹那小巧的鸽子蛋。刘姥姥费了好大劲,却怎么也夹不起来,急得她满脸通红,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掀还沉,哪里犟得过它。”好不容易夹住一个,还没来得及放到嘴里,就滚到地上不见了。她忙弯下腰去捡,却怎么也找不到,引得众人笑得前仰后合。
接着,刘姥姥又配合着说出了那句经典的“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瞬间让整个宴席的气氛达到了高潮。众人有的笑得直不起腰,有的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就连一向端庄的李纨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刘姥姥看着众人开心的样子,自己也跟着哈哈大笑,丝毫不在意自己成为了众人的笑料。
在与众人的互动中,刘姥姥充分展现了她的智慧和情商。她巧妙地回应着众人的调侃,用幽默的语言化解了尴尬。当众人问她乡下的趣事时,她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让大家仿佛置身于乡村的田野之中。她还会适时地夸赞贾府的富贵和众人的福气,让贾府的主子们听得心里美滋滋的。
此次进府,刘姥姥的欢乐游赏对小说情节和氛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它缓解了贾府日常生活的沉闷和压抑,增添了许多轻松愉快的氛围。在欢声笑语中,读者看到了贾府众人难得的放松和欢乐,也感受到了生活的烟火气。另一方面,刘姥姥的出现也进一步展现了贾府的奢华和富贵。通过她的视角,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贾府的生活与乡村生活的巨大差距,深化了小说对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和贫富差距的批判。同时,这次经历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为刘姥姥与贾府众人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三进荣国府:雪中送炭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曾经那繁华似锦、烈火烹油的贾府,已然是一片衰败凄凉之景。府门冷落,往日里挺胸叠肚的小厮们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几个无精打采、满脸愁容的仆人。府内杂草丛生,亭台楼阁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显得破败不堪。曾经热闹非凡的大厅,如今冷冷清清,桌椅凌乱,灰尘堆积。
刘姥姥听闻贾府遭遇大祸,被抄家治罪,心中十分担忧。她不顾路途遥远和自身年迈,带着板儿再次来到荣国府。此时的她,心中满是感慨和悲凉,为贾府的命运叹息。
在府中,刘姥姥得知了巧姐的悲惨遭遇。原来,贾府败落后,巧姐的舅舅王仁和哥哥贾蔷等人为了谋取钱财,竟要将巧姐卖给外藩王爷做妾。巧姐惊恐万分,整日以泪洗面,却又无力反抗。
刘姥姥心中又急又气,她想起了往日在贾府受到的关照,尤其是巧姐与板儿之间的情谊。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救出巧姐。她先是找到周瑞家的,从她那里了解到事情的详细情况和巧姐被关押的地方。然后,她四处奔走,寻找可以帮忙的人。她用自己的积蓄贿赂了看守巧姐的仆人,趁着夜色,偷偷潜入巧姐的房间。
见到巧姐后,刘姥姥轻声安慰她不要害怕,自己一定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