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子的伏笔作用在于营造了悲剧氛围,深化了爱情悲剧的主题,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能体会到人物情感的复杂和命运的悲惨
甄士隐的《好了歌》注解
第一回,甄士隐为跛足道人所唱的《好了歌》作注解,“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等,揭示了世事无常、富贵难久的道理
第一百二十回中,贾府从兴盛走向衰败,曾经的繁华不再,与《好了歌》注解所表达的意境相符
《好了歌》注解的伏笔,为全书奠定了悲剧基调,在结尾处与贾府的兴衰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人生无常、富贵如梦的主题,使读者对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家族命运的无常有更深刻的认识
贾宝玉的通灵宝玉
第一回,介绍贾宝玉衔玉而生,通灵宝玉是他的命根子;此后,通灵宝玉多次出现,见证了宝玉的经历和贾府的兴衰
第一百二十回中,贾宝玉出家后,通灵宝玉回归本相,回到青埂峰下
通灵宝玉作为线索,贯穿全书,其回归本相标志着宝玉尘缘已了,也象征着贾府繁华的终结。这一伏笔呼应,使情节更加完整,深化了人生如梦、一切皆空的主题
贾雨村的“正邪两赋”论
第二回,贾雨村发表“正邪两赋”的宏论,认为天地间有正邪二气,二者相遇会产生特殊的人物
第一百二十回中,贾雨村经历了官场的沉浮、人生的沧桑,从一个有抱负的书生逐渐堕落为趋炎附势的官员,其复杂的人生经历符合他的“正邪两赋”理论
“正邪两赋”论的伏笔,为贾雨村的人物塑造和命运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深化了作品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批判主题
2.对全书主题的总结与拓展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在总结和拓展全书主题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人物命运、社会现实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人物命运层面,该回对众多主要人物的结局进行了明确交代,这是对全书人物命运主题的总结。贾宝玉出家,回归青埂峰,完成了他下凡历劫的使命,其命运的转变深刻体现了人生的无常和虚幻。他从富贵公子到出家之人,经历了家族兴衰、爱情破灭等诸多变故,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命运的不可捉摸。袭人嫁给蒋玉菡,宝钗独守空闺,薛蟠被赦回家,香菱因病而死,这些人物的结局都与前文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紧密相连,完整地展现了他们各自的命运轨迹,进一步强化了命运无常的主题。同时,这也拓展了对人性和情感的思考,如袭人在宝玉出家后的选择,体现了人性的现实和无奈,让读者看到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挣扎和妥协。
从社会现实角度来看,第一百二十回通过贾府的兴衰总结了封建社会贵族家庭的腐朽和黑暗。贾府曾经的辉煌与后来的衰败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家族内部管理混乱、成员骄奢淫逸、官官相护等现象,反映了封建社会官场和家族的腐败本质。贾雨村的经历也是社会现实的一个缩影,他从穷困潦倒到为官、革职、复职、获罪、遇赦的过程,展现了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和复杂,以及人性在权力和利益面前的脆弱。这一回对社会现实的描写,不仅是对前文相关情节的总结,更是对封建社会批判主题的拓展,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弊病。
此外,该回提到的“兰桂齐芳,家道复初”说法,虽然更多是一种幻想,但也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主题的内涵。它让读者思考在封建社会的黑暗中,是否存在着一丝希望和转机,也体现了作者对家族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复杂情感。
不同版本对主题表达可能存在差异。一些版本可能在细节上对人物结局和情节发展有不同的处理,这可能会影响读者对主题的理解。但总体来说,第一百二十回在总结和拓展《红楼梦》主题方面的核心作用是不变的,它通过对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描写,深刻传达了人生无常、命运轮回、封建社会腐朽等主题思想,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而深刻的文学世界。
3.在《红楼梦》传播中的影响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在《红楼梦》的传播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读者理解、红学研究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作用,且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存在解读差异。
在读者理解层面,第一百二十回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结局。它对众多主要人物的命运走向进行了交代,如贾宝玉出家、袭人嫁人、宝钗守寡等,使读者能够对整个故事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一个完整的结局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通过看到人物的最终归宿,读者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抗拒。例如,贾宝玉从富贵公子到出家之人的转变,让读者感受到繁华的虚幻和人性的挣扎。同时,这一回也为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