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表达上的压力,张潮在准备这场采访时,前所未有的认真、严肃。
李东上前紧紧握住了张潮的手,感慨地道:“这是我记者生涯做过的最好的人物采访——你说的太好了。我应该为自己感到惭愧,如果我的问题提得更好些,说不定你也能发挥地更好。”
张潮笑了笑,语气比接受采访时显得虚弱了不少:“你做的很好了。今天我讲了不少得罪人的话,你们刊登的时候,恐怕要面临不少压力。”
这时候采访室的大门打开了,《燕京青年报》人物特刊的负责人徐汉梁走了进来,同样紧紧地和张潮握了握手,语气坚定地说道:“你不用担心,我已经和领导沟通过了,今天的采访会一字不落,做成增刊在明天发售!”
张潮点点头道:“那就太感谢你们了。”
徐汉梁转头对燕京电视台来拍摄的摄影师道:“我和你们台的老王沟通一下,采访视频最好也尽量能以全貌播出。张潮的话,太给中国文学——不,是给中国人提气了!”
摄影师高兴极了,毕竟自己的收入和拍的内容播出时长密切相关。
果然,徐汉梁没有食言,第二天的《燕京青年报》为这次采访专门加了一版增刊,不仅全文刊载了采访的全部内容,更是邀请作协荣誉主席王蒙,写了一个长长的「导读」——
《张潮回应帕慕克:诺奖“保质期”保不住文学永恒性》
【在这个秋意渐浓的清晨,当我读到张潮与帕慕克的这场跨越欧亚的思想交锋时,不禁想起钱锺书先生那句“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钱锺书先生讲的是东西方作家在创作时的心灵相通之处,但那都是遥远的文学“田园牧歌”时代的事了,那时候大家可以“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为彼此保留美好的想象。
今天的文学世界已经大为不同。据说互联网时代让“世界”变成了“世界村”,这我还没有看到——但文学世界正在“村化”我是真的看到了。
只不过和大家想象的不同,“文学世界村”的村长不是我们。不仅村长不是我们,村治保主任、村会计也都不是我们。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搞生产”呢?是听村长的循循善诱,还是治保主任的大棒恫吓,还是村会计的利益诱惑?
在这种困局当中,张潮这位青年作家以惊人的理论锐度,将原本局限于个人创作观的争论,升华为对整个人类文学评价体系的哲学思辨,也给中国文学指出了一条可能的道路……】
当天的《燕京青年报》上市不到3个小时,立刻就脱销了。《燕京青年报》编辑部的电话更是被打爆了,数不清的媒体要求转载这篇采访。
而互联网则以远比传统媒体更快的速度,把张潮的采访内容传播到了每一个关心中国文学的角落里。
网络世界再次为张潮的宣言而沸腾。这次采访中他的金句,更是成为许多人QQ签名——
「此处长眠者,曾比自己想象的更加骄傲!」
「奖项是一面魔镜,有人照出虚妄的桂冠,有人沦为镜子的囚徒。」
「历史会记住谁在书写星辰,谁在擦拭奖章。」
当然最受欢迎的是那一句——
「真正伟大的作家,从来不需要用奖杯去论证自己该站在历史的哪一侧。他们书写,然后等待历史选择站在自己这一侧。」
论坛中关于张潮的“争议”一时间彻底平息下去,现在网友们对张潮只有“顶礼膜拜”:
「要我说潮哥还是太实在!跟那洋老头较什么劲?您就学于谦老师三大爱好——写、骂诺奖、刻墓碑,齐活!」——猫扑论坛
「笑死!帕慕克估计要连夜注册微博小号对线张潮,不过我就怕注册失败——系统提示“您的诺奖认证已过期,请充值文学保鲜剂,请重新提交资料!”哈哈,他会不会气死。」——微博网
「建议诺奖评委连夜成立“张潮语录背诵小组”,毕竟这位哥的采访全是金句。他嘴里的帕慕克简直是“斯德哥尔摩文学综合症患者”!」——榕树下论坛
……
报道发出的当天晚上,燕京电视台不仅在晚间新闻中简要报道了这次采访的主要内容,更在10点钟的时候,以「人物采访专题」形式,几乎完整再现了张潮回答的全过程。
数以百万计的观众,时隔数周,再次在电视荧幕上看到这张年轻的面庞。与在四合院接受采访时的轻松写意不同,这一次张潮身穿正装,头发也打理地一丝不苟,尽显郑重的态度。
而他说的那些话,对平常不太关注文学的普通观众来说,虽然有些难懂,但最基本的意思也都听明白了——
中国文学要走自己的路!
这个内涵,直接击中了大部分人的内心,对张潮的认可也来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少观众看完都给燕京电视台打电话,留言的热情一时间让电视台的值班人员都懵了。
燕京电视台趁热打铁,第二天的早间新闻结束以后,再次重播了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