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教授,学生刚才一直在想,我们是不是……太执着于寻找一种特定的‘媒介子’了?”
这话一出,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虽然没有激起惊涛骇浪,却也让周围几个竖着耳朵的学生微微一愣。
钱为民教授也听到了,他目光一凝,看向秦风,温和地说道:“哦?这位同学,你有什么想法,不妨说来听听。”
他认出了秦风,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好奇。这个大一新生,又想搞出什么名堂?
秦风见状,知道自己这“随口一说”已经被捕捉到了,索性也就放开了。他站起身,神态依旧平静,甚至带着一丝大一新生特有的青涩,仿佛只是在课堂上回答一个普通的问题。
“钱教授,各位老师,同学们,我只是一个大一新生,对高温超导的理解非常浅薄,接下来如果说错了什么,还请大家海涵。”他先是谦逊地铺垫了一下,引得周围一些高年级学生善意地笑了笑。
刘明在下面小声嘀咕:“来了来了,学神的标准开场白,每次说完这个,接下来就是要开始秀操作了!”
王磊和陈浩则是一脸紧张和期待。
秦风顿了顿,目光再次投向黑板,缓缓说道:“我刚才听钱教授讲,目前主流的理论,无论是基于自旋涨落、还是轨道涨落,或者其他一些奇异的激发,似乎都在试图寻找一种替代声子的‘胶水’,来把电子黏合成库珀对。这当然是bcS理论深入人心的结果。”
前排的李副教授等人微微点头,这确实是当前研究的主流思路。
“但是,”秦风话锋微微一转,语气依旧平缓,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学生在想,有没有一种可能……这种‘胶水’,它并非某种特定的、外在的媒介子,而是……电子体系在特定条件下,由于自身极其复杂的相互作用和某种被我们忽略的对称性破缺,或者说是一种动态的、自发形成的序,从而导致了电子之间产生有效的吸引,形成了宏观的超导态?”
“我们是不是……过于关注‘是什么’在配对电子,而忽略了电子体系本身在何种‘结构’或‘序’的背景下,能够‘自发地’倾向于配对?”
秦风的声音不疾不徐,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入在场每一个人的耳中。
一开始,大部分人还只是觉得这个大一新生胆子挺大,敢在这种场合,对这种世纪难题发表看法。
然而,当秦风那句“被我们忽略的对称性破缺”和“动态的、自发形成的序”以及“电子体系本身在何种‘结构’或‘序’的背景下,能够‘自发地’倾向于配对”这几句话如同惊雷般炸响在耳边时,整个教室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了!
“嗡——!”
前排,那位一直眉头深锁的李副教授,猛地抬起头,眼神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他手中的笔,“啪嗒”一声掉在了地上,但他却浑然不觉。
“自发形成的序?不是寻找媒介,而是关注电子体系本身的结构倾向性?”他喃喃自语,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错愕,迅速转变为震惊,再到一种醍醐灌顶般的狂喜!
“对啊!我们……我们好像真的钻牛角尖了!”一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博士生猛地一拍大腿,声音都有些颤抖,“我们总想着给bcS理论打补丁,找一个新的‘声子’,但如果……如果高温超导的机制,根本就不是bcS那套逻辑呢?”
“动态的序……难道是指某种时间依赖的、在特定能量窗口才会显现的关联?这……这或许能解释赝能隙的瞬态特性?”另一位青年教师也像是被点醒了一般,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一时间,教室前几排,那些真正奋斗在高温超导研究一线的高年级博士生和青年教师们,像是被投入了一颗思想的炸弹,瞬间炸开了锅!
他们交头接耳,眼神中闪烁着兴奋与思索的光芒,仿佛眼前那扇紧闭了几十年的大门,突然被秦风这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撬开了一条缝隙,透出了一缕耀眼的曙光!
“我的天……这个思路……太新颖了!”
“以前怎么就没人往这个方向深想呢?”
“对称性破缺……是啊,超导本身就是一种对称性自发破缺,但如果在这个之前,还有一种更基础的、驱动电子配对的动态序的形成……”
而讲台上的钱为民教授,此刻已经完全呆住了。
他花白的眉毛高高扬起,嘴巴微张,手中的保温杯差点滑落。镜片后的那双深邃睿智的眼睛,此刻死死地盯着秦风,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撼!
作为在凝聚态物理领域浸淫了一辈子的老前辈,他太清楚秦风这几句话背后所蕴含的颠覆性了!
这不仅仅是一个新奇的想法,这简直是在动摇现有高温超导研究范式的一个根基!
几十年来,无数顶尖的物理学家,包括他自己,都在沿着“寻找新媒介子”的道路上艰难跋涉。虽然也曾有人提出过一些关于电子自组织或者强关联效应导致配对的理论,但大多都因为缺乏清晰的物理图像和有力的数学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