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他同学眼中如同鬼画符般的符号和概念,在他看来,却并非完全无法理解。
“有点意思。”秦风的唇角微微上扬。
几乎在颜柯利教授写下题目的瞬间,他脑海中沉寂的【学神黑科技系统】便悄然激活。
“叮!检测到高难度学术挑战,符合系统激活条件。”
“叮!【学神光环】已自动开启,宿主思维清晰度提升200%,逻辑分析能力提升300%,知识库关联速度提升500%!”
“叮!正在扫描题目信息……信息扫描完毕!”
“叮!正在解析题目核心要素……核心要素: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bEc)、负能量密度场、修正薛定谔方程、系统稳定性、类事件视界、类霍金辐射探测……”
一连串只有秦风能听见的系统提示音在他脑海中响起,如同最精密的仪器开始运转。
他并没有指望系统直接给出答案——那不符合系统的“培养学神”的宗旨,也剥夺了思考的乐趣。系统所做的,是为他提供一个极致优化的思考环境,将他大脑的运算能力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刹那间,秦风感觉自己的大脑仿佛变成了一台超级计算机。
黑板上那些扭曲的符号和陌生的名词,在他眼中迅速被分解、重构、关联。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与负能量密度场的相互作用……”秦风的目光在黑板上缓缓移动,脑海中相关的知识点如同潮水般涌现。
“嗯,这道题的核心,在于将凝聚态物理中的bEc现象,与广义相对论中一些比较前沿的概念,如负能量密度和类事件视界,以及量子场论在弯曲时空背景下的效应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第一问,推导该系统的修正薛定谔方程。”秦风的思维如同庖丁解牛,迅速找到了切入点。“关键在于如何构建系统的哈密顿量。标准的薛定谔方程描述的是常规量子系统,这里引入了负能量密度场,必然会对系统的能量和演化产生影响。需要在原有bEc哈密顿量的基础上,加入描述bEc与负能量密度场相互作用的项。这个相互作用项的具体形式,需要根据负能量密度场的性质来确定。或许可以从拉格朗日密度出发,通过正则量子化得到哈密顿量。”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一个个可能的数学模型在脑海中闪现、筛选。系统提供的知识库关联功能,让他能够迅速调取并整合来自不同物理分支的理论工具。
“第二问,预测此bEc的稳定性条件。”秦风的眉头微微一挑。“bEc本身就是一种非常脆弱的宏观量子态,对外界扰动极其敏感。负能量密度场的引入,直觉上就可能导致系统的不稳定。比如,可能出现真空衰变,或者凝聚态的塌缩。稳定性分析,通常可以从能量最低原理入手,考察系统在微小扰动下的响应。可能需要用到一些高等的数学方法,比如变分法,或者对哈密顿量进行对角化,分析其本征谱。如果存在能量无下界的模式,那么系统就是不稳定的。”
他甚至想到了几种可能的失稳机制,以及相应的数学判据。
“至于第三问,假设该相互作用能产生一个暂时的类事件视界,请提出一种实验方法,用于探测由此产生的类霍金辐射……”秦风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这无疑是整道题目中最具挑战性,也最能体现创造力的部分。
“类霍金辐射,源于事件视界附近的量子涨落。在真实的黑洞中,霍金辐射极其微弱,难以探测。在实验室中模拟的类事件视界,其产生的辐射信号想必更加微弱。常规的粒子探测器,在这种极低的能量和极小的通量下,恐怕是束手无策的。”
“那么,思路或许应该转向间接探测,或者利用bEc本身的特性。”秦风的思维开始发散。
“bEc是一种宏观量子现象,其整体行为可以用一个宏观波函数来描述。如果类霍金辐射真的存在,它必然会与bEc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在bEc的某些可观测性质上留下痕迹。比如,凝聚体的密度分布、相干性、或者集体激发模式,都可能因为霍金辐射粒子的反冲或能量交换而发生细微的、可测量的变化。”
“另一种可能的思路,是利用量子干涉效应。如果能巧妙设计实验,让霍金辐射粒子参与到某种干涉过程中,或许可以通过干涉条纹的移动或衬比度的变化来探测其存在。但这需要对bEc系统进行极其精密的操控。”
一个个大胆而富有创意的想法,在秦风的脑海中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系统提供的“逻辑分析能力提升”,让他能够迅速判断这些想法的可行性,并将其梳理成条理清晰的方案。
整个思考过程,行云流水,酣畅淋漓。
外界的时间仿佛才过去了几分钟,但秦风感觉自己已经在思维的海洋中遨游了许久。
当他将最后一个细节在脑海中完善,一个完整、严谨、甚至可以说得上是“惊艳”的解答方案,已经清晰地呈现在他的意识中。
“呼……”秦风在心中轻轻舒了一口气,不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