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从烽燧堡小卒到权倾天下 > 第345章 文武头名

第345章 文武头名(2/3)

权力中心的金銮殿。

    御座之上,建武帝身着龙袍,文武百官分列两侧。

    贡士们依礼参拜,山呼万岁,礼毕,众人按照指引,在大殿摆放的小案后席地而坐,案上摆放着笔墨纸砚。

    建武帝目光扫过下方济济一堂的英才,沉声开口,宣布本次殿试的策论题目:“朕观史册,北方草原蛮族,自前朝乃至本朝,屡为边患,劫掠百姓,动摇国本。”

    “今我大楚国力日盛,兵精粮足,然北患未除,朕心难安。”

    “诸生皆乃国之俊杰,试问:有何良策,可彻底解决此患,使我大楚北疆永享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此题一出,殿内一片寂静,只有细微的呼吸声。

    方南心中一动,建武帝此问,显然不满足于以往的被动防御,希望一劳永逸地解决北方威胁。

    略一沉思,方南便有了清晰的思路,提笔蘸墨,在铺开的宣纸上,写下了标题:《论制衡、征讨、同化三策以定北疆疏》。

    策论指出北方游牧民族为患的根源在于其生存方式与中原农耕文明的冲突,其社会组织松散,强则寇边,弱则臣服,反复无常的特性。

    方南提出了核心方略,分为三个阶段,层层递进:

    第一策:经济制衡,以利缚之。

    由朝廷主导,鼓励甚至资助中原商人深入草原,以公平合理的价格大量收购羊毛。

    设立大型的毛纺工坊,利用水力纺纱、织布技术,将收购来的羊毛加工成优质的毛线、毛呢、地毯等产品。

    让草原普通牧民通过出售羊毛获得稳定收益,生活改善,使其逐渐依赖与中原的贸易,削弱其劫掠的动机。

    经济利益捆绑下,草原各部首领为了维持贸易路线和利益分配,内部会产生矛盾,难以齐心寇边。

    大量羊毛流入中原,加工成商品后利润丰厚,可充实国库。

    潜移默化中,让草原经济体系与中原绑定,使其难以脱离。

    方南特别强调,初期朝廷甚至可以给予一定补贴,以打开局面,长远来看,利远大于弊。

    第二策:雷霆征讨,犁庭扫穴。

    经济制衡并非万能,只能“弱其志,分其众”,若要根除后患,必须在时机成熟时,给予决定性军事打击。

    这个时机就是草原部落经济上对中原依赖加深,内部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出现裂痕,大楚国力和军力储备达到顶峰之时。

    届时可调集精兵,多路并进,主动出击,深入草原腹地,实施犁庭扫穴的战略。

    重点打击目标并非普通牧民,而是那些顽固不化、始终坚持寇边的部落贵族和军事首领。

    通过精准、猛烈的打击,彻底摧毁其军事力量和统治根基,将广袤草原纳入实际控制范围。

    组建专门适应草原作战的骑兵军团,配备先进的武器铠甲,充分利用火器的优势,形成战术压制。

    第三策:建制移民,文化同化。

    军事征服之后,在草原战略要地和水源充足处,修建坚固的城池、堡垒,驻军屯田,形成控制网络。

    鼓励以优惠政策吸引中原无地或少地的百姓移民实边,在军队保护下,于草原适宜农耕的区域开垦土地,建立村镇,将农耕文明扎根于此。

    设立官学,招募通晓双方语言的先生,教授草原孩童中原语言、文字、礼仪、律法,选拔优秀者进入中原学习。

    鼓励移民与草原百姓通婚,逐步促进民族融合,让草原百姓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彻底融入大楚,认同自己是大楚子民,从而从根本上消除隔阂与对抗。

    策论结尾总结道,此三策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需持之以恒,非一朝一夕之功。

    经济制衡是前提,军事征讨是关键,文化同化是根本。

    若能坚持施行,则数年后,北方草原将不再是边患之源,而是大楚辽阔疆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北疆可享永久之太平。

    方南写完后,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恭敬地将卷子交到御前太监手中。

    其他学子苦苦思索,直到时辰将至,才纷纷交卷。

    众人叩拜建武帝,然后退出大殿,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三日后的最终结果。

    接下来的两日,建武帝召集内阁大臣、兵部、户部、礼部主要官员评阅试卷。

    读到方南的策论时,建武帝眼中精光连闪,忍不住拍案叫好:“好一个经济制衡、雷霆征讨、文化同化,此子之才,非仅限于诗词武功,乃经天纬地之社稷栋梁也!”

    众大臣传阅之后,亦是无不叹服。

    方南的策论整个战略框架高屋建瓴,思路清晰,远超其他考生泛泛而谈的“修长城”、“强兵甲”、“施仁德”等论调。

    经过商议,君臣一致同意将方南定为本科状元。

    三日转瞬即逝。

    大殿再次冠盖云集,两百名文试贡士和一百名武试贡士,身着崭新的进士服,整齐列队殿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