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以北约20公里处,地处山西北部的恒山山脉西段。
它扼守着从大同到太原的咽喉要道,是连接晋北高原和晋中平原的重要通道。
大同经代县、忻口到太原的公路由此经过,是日军南进太原的必经之路。
而李云龙把伏击点设在雁门关所在的勾注山。
该地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南控中原、北扼大漠。
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其“v”形沟谷路段,如黑石头沟,公路西临悬崖,北靠陡坡,南有石拱桥,沟底遍布乱石,是进行伏击战的绝佳地点。
可以说,雁门关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
在抗战中,日军依靠大同到太原的公路进行物资运输和兵力调配。
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第716团在雁门关以南黑石头沟地区连续两次设伏。
沉重打击了日军汽车运输队。
一度切断了日军由大同经雁门关至忻口的后方补给线。
使忻口之敌陷入弹药补给濒于断绝、油料供应无以为继的窘迫局面。
有效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态势。
从某个方面来说,雁门关伏击战有力地配合了果党军在忻口的防御作战。
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使日军难以顺利推进,为忻口战役的防御争取了时间和有利条件。
此次,李云龙再次来到此地。
再次设伏。
“张大彪,让大家打起十二分精神,都小心点!”
和以往伏击日军运输队不一样,这次可是关东军。
日军的帝国之花!
至于是关东军什么编制,目前还不知道。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也由不得李云龙轻视。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晨雾还没散尽,雁门关西侧的山梁上已伏满了新一团的战士。
李云龙蹲在一块被风蚀得坑坑洼洼的岩石后,目光扫过脚下蜿蜒如蛇的公路。
这是关东军南下的必经之路,两侧是刀削般的峭壁。
中间最窄处仅容两辆卡车并行,正是打伏击的绝好地形。
“张大彪,机枪连的位置再往前挪五米,就卡在那个弯道后头。”
李云龙压低声音,指了指前方二十米处的凹口。
“等鬼子车队头车刚过弯道,立刻封死退路,别给他们掉头的机会。”
张大彪刚要应声,又忍不住回头“团长,这都等俩钟头了,关东军该不会绕路了吧?”
“咱们不会白忙活一场?”
他身边的机枪手正用布擦着捷克式轻机枪的枪管,听到这话,动作也顿了顿,眼神里透着几分焦急。
李云龙没回头,视线仍锁着公路尽头的晨雾“急什么?”再等等。”
他顿了顿,又补了句,“让战士们把水壶盖拧紧,别弄出声响,鬼子的尖兵耳朵尖着呢。”
“得嘞,团长。”
呼呼呼……
山风卷着枯草碎屑吹过,伏在草丛里的战士们连呼吸都放轻了。
步兵连的战士们把步枪保险打开,子弹顶上膛,手指扣在扳机护圈外,眼睛死死盯着公路入口。
机枪连的三挺重机枪架在预设的土坡后。
枪口斜指公路,射手们趴在地上,脸颊贴着冰凉的枪托。
只等一声令下。
最隐蔽的是107火箭炮班,三门火箭炮被拆成零件藏在山洞里。
炮手们蹲在洞口,手里攥着组装工具,只要信号一来,十分钟就能架起炮来。
这是李云龙的主意,雁门关的山洞口正对着公路中段。
火箭炮的射程刚好能覆盖整个车队,而且山洞能挡住鬼子的侦察,等他们发现炮口,炮弹早飞过去了。
“团长,您看!”负责瞭望的战士突然低喝一声,手指向远方。
李云龙立刻直起身,举起望远镜。
晨雾里,先是出现了几个小黑点,接着越来越近,能看清是摩托车开道。
后面跟着一长串卡车,车斗里盖着帆布,隐约能看到日军士兵的钢盔反光。
车队走得很慢,显然是担心有埋伏,可他们没想到。
因为新一团的战士早就把自己跟山石、草丛融在了一起,连呼吸都跟着山风的节奏。
张大彪攥紧了拳头,声音里带着兴奋“来了!真来了!”
“还是关东军的主力补给队,看这规模,至少有二十辆卡车!”
李云龙放下望远镜,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淡淡说了句“让机枪连沉住气,等头车过了弯道,先打坏最后一辆车,把他们的退路堵死。”
“火箭炮班准备组装,等我信号再开炮。”
李云龙看向身边的通信兵,“告诉各连,不准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