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硬纸板糖纸福字成了新风景。雨水冲过,糖纸更亮了,有游客举着手机拍,说“这比城里的灯会还好看”。李大爷带着孩子们粘了个比门板还大的福字,说“要上电视”。
东南亚的藤条筐加了石灰水工序,再没长过霉。有客户晒出晾筐的照片,说“阳光晒过的藤条,有股子草木香”。农户们又编了装元宵的筐,说“要让中国客户尝到咱的心意”。
裁缝奶奶的艾草布偶成了新爆款。孩子们往小口袋里塞花瓣、石子,说“这是布偶的宝贝”。有位妈妈说:“我家娃天天给布偶讲故事,比对我还亲。”
正月十五那天,改造角挂满了孩子们用旧红包做的灯笼。红包纸糊的灯笼透着红,蜡烛点亮时,照得“福”字影子晃满墙。
张奶奶带着新媳妇们煮元宵,用的是李大爷编的藤条筐装着,艾草布偶摆在旁边当陪客。热气腾腾的元宵香混着艾草味,飘得老远。
赵铁柱看着满屋子的人——纳鞋底的媳妇们,粘糖纸的孩子们,举着灯笼转圈的老人,忽然觉得,这些旧物改造的事,哪是在做事,分明是在串人心。
旧鞋底贴上牛皮,就像新媳妇融进老家庭;糖纸粘在硬纸板上,就像孩子们的心思有了依靠;藤条泡过石灰水,就像农户们的实在有了底气。
王虎子发来视频,东南亚的农户们在筐里装着元宵,举着给镜头看。“这边的华人说,吃了这筐装的元宵,年才算过完,”他舀起一个元宵对着镜头,“赵总,咱这日子,就像这元宵,越煮越甜!”
赵铁柱举着个红包灯笼,对着镜头说:“对,越煮越甜!”
灯笼的红光映在每个人脸上,暖烘烘的。年还没尽,可大家都知道,只要改造角的针线不停,煤炉不灭,这暖意就会一直攒着,从年头到年尾,从旧岁到新年,像那锅里的元宵,滚得热闹,甜得踏实。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