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就这个方案继续讨论一下吧!”这一句话,如同在喧嚣的朝堂中扔下了一块定海神针。原本嘈杂的声音瞬间戛然而止,大臣们的动作也都停了下来。他们的目光纷纷投向祝融,眼神中既有敬畏,又有期待。有的大臣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似乎看到了新的希望,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有的大臣则若有所思,微微低下头,在心中默默整理着自己的思路,思考着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朝堂中的气氛变得格外安静,静得能听到大臣们轻微的呼吸声,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一刻静止了。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又期待的气息,仿佛一场新的风暴即将来临,一场更加深入、更加激烈的讨论即将展开。
片刻之后,大臣们开始围绕这个折中方案展开新一轮的深入探讨。一位老臣率先站了出来,他白发苍苍,胡须花白,走路都有些蹒跚,但眼神却依然犀利。他捋了捋胡须,神情严肃地说道:“陛下,此方案虽好,但在三海平原附近建立新经济中心,选址极为关键。需考虑交通便利程度、水源是否充足、周边人口密度等诸多因素。若选址不当,日后发展必将受限。就如同建房需选好地基,若地基不稳,房屋必将摇摇欲坠。”
话音刚落,一位年轻的大臣便紧接着说道:“老大人所言极是。而且,在建设新经济中心的过程中,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吸引商贾和人才。可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就像花朵需要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阳光才能绽放,商贾和人才也需要适宜的环境才能发展壮大。”
又有大臣提出:“杭州作为都城,其行政体系和社会秩序需保持稳定。在加强两地联系的同时,不能让杭州的发展受到影响。可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协调两地之间的事务。这就好比一个人的两条腿,要协调好步伐,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虞朝朝堂:深思远虑的治国之谋
在古老而神秘的虞朝,宏伟的朝堂宛如一座凝固的史诗,见证着王朝的兴衰与荣耀。朝堂之上,朱红色的巨柱拔地而起,直抵穹顶,仿佛是连接天地的纽带,承载着虞朝的威严与梦想。巨柱上雕刻着精美的云纹和龙纹,每一道线条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在日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神秘而深邃的光芒。金色的琉璃瓦铺满了整个屋顶,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如同一层金色的纱衣,将朝堂装点得金碧辉煌,彰显着王朝至高无上的尊贵与威严。
刚刚因祝融肯定折中方案而短暂平静的氛围,再度被大臣们热烈的讨论所打破。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声再次如潮水般在朝堂中涌起。那声音,一波接着一波,似要冲破这高大的宫殿,仿佛是一场激烈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对国家未来的关切与期盼。不过,与之前各执一词、面红耳赤的激烈争论不同,这一次的争论更加理性,更加深入,好似一场精心谋划的棋局。每一步落子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每一个观点都蕴含着对国家发展的长远考量,仿佛是在绘制一幅宏大的蓝图,每一笔都描绘着虞朝的繁荣与昌盛。
一位掌管财政的大臣率先起身,他身着深蓝色的官服,上面绣着精美的云纹图案,那云纹仿佛在轻轻飘动,彰显着他的身份与地位。他的神情带着对国家经济状况的熟稔与忧虑,眉头微微皱起,宛如一座紧锁的山峰,眼神中透露出对财政问题的深思。他缓缓向前迈了几步,每一步都沉稳而坚定,仿佛是在丈量着国家的经济脉络。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沉稳而坚定地说道:“陛下,在三海平原建立新经济中心,资金的筹备是重中之重。虽说可吸引商贾投资,但初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修筑、水利开凿等,仍需国家财政大力支持。我们需详细核算开支,合理调配资金,避免因资金短缺而延误发展进程,也不能让财政负担过重影响到现有民生。”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仿佛在勾勒着新经济中心的建设蓝图。那手势,如同灵动的画笔,在空气中描绘着未来的景象。他的话语落地,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得其他大臣纷纷陷入思考。有的大臣微微点头,若有所思;有的大臣则眉头紧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紧接着,一位负责律法的大臣抱拳行礼后说道:“大人所言极是。与此同时,新经济中心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律法保障。我们要制定一系列适用于商业活动、土地使用、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律法,确保市场秩序稳定,让商贾和百姓都能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发展。就如同为一座大厦打下坚实的基石,律法就是新经济中心繁荣发展的根基。”他的声音洪亮而清晰,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如同洪钟般在朝堂中回荡。他目光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