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所知。”
“若冒然用之,恐有不测之祸。”
张开山的“舍身试电”教训历历在目,如何测量与控制这神秘力量成为下一难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文远以算学司“博士”的智慧,从祖父“力可生气”的点拨觅得灵感:“若‘力’可生‘气’,‘气’是否亦可显‘力’?”
他取来一根磁化、可自由转动的铁针(指南针),将“合气瓶”两极引出的铜线靠近。
无“生气”流过时,铁针纹丝不动;当铜线短接形成回路,“生气”流动,铁针猛地偏转!
串联单元越多,“生气”越强,偏转角度越大。
“我明白了!”张文远激动得几乎跳起,“此乃‘无形之尺’,可衡量‘生气’强弱!”
他们发明了世上最原始的电流表!
三人围绕“合气瓶”展开进一步实验。
张文远记录每组单元的“生气”强度,推导串联数量与偏转角度的关系,试图建立量化标准。
张开山尝试用锌片替代铁片,发现“生气”更强,振奋道:“锌片比铁片更得雷公欢心!”
张念祖优化容器,增强桐油布绝缘,防止“生气”泄露。
他们发现不同导线对“生气”流动的阻碍不同。
粗短铜线几无变化,细长铁丝则使“生气”衰减,且铁丝微微发热。
张文远推测:“此阻碍,或为‘气’之流动受限,化为热量。”
他将此称为“阻气”,后世名曰电阻。
一次实验中,他们将“合气瓶”连接至细铜丝,铜丝发热,发出微弱红光!
虽瞬间断裂,三人欢呼雀跃,仿若窥见“气可生光”的曙光。
张文远推眼镜道:“此光虽弱,证明‘生气’可转化为热与光。需更耐久之导体,方能长明。”
张开山突发奇想:“若用炭棒,或更细的丝,能否如灯笼般长亮?”
张念祖沉吟:“若‘生气’稳定输出,或可驱动机械,省却蒸汽之繁琐。”
实验室灯火通明,夜以继日。
青石村稻浪在月光下起伏,争论与笑声融入夜色。
张开山挥舞烧焦铜丝,嚷道:“若‘合气瓶’点亮长明灯,皇帝的‘日不落’宏愿不就成了?”
张念祖沉思:“若磁石旋转生‘生气’,可否省却矾水?”
张文远冷静道:“‘气’之流动需有序,需更精巧设计,方能化‘气’为光与力。”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