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皇帝宁宣宗的雷霆手腕却并未就此停歇。
他深知,天南、云梦之灾虽是天灾,亦是人祸。其中既有像安国公府及其追随者这样毁家纾难、力挽狂澜的忠臣义士,亦不乏像刘员外那般囤积居奇、草菅人命的国之蛀虫,以及那些玩忽职守、应对失当的地方酷吏。
赏罚不明,则国法不立。
于是,在天南、云梦两地灾情彻底平定,重建工作步入正轨之后,一场规模空前,也堪称大宁开国以来最为严酷的“灾后问责与奖赏”大典,便在太和殿再次隆重召开。
……
大典之上,气氛肃杀。
率先被押上殿的,是以原苏州知府、云梦都护府总兵为首的数十名在这次灾情中应对失当、甚至贪腐救灾钱粮的地方大员。刑部尚书当庭宣读了由“皇家审计司”与“都察院”联合调查后得出的、罄竹难书的罪状。
“斩!”
皇帝宁宣宗从龙椅之上冷冷地吐出了一个字,没有丝毫的犹豫,也没有任何的宽宥。数十颗曾经不可一世的顶戴花翎便在午门之外滚滚落地,鲜血染红了冰冷的金砖,也让大殿之内所有心怀鬼胎的官员都为之胆寒。
严惩之后,便是重赏。而这次的封赏,其范围之广、其形式之新,再次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首先被传召上殿的,并非是任何一位朝中大员,而是一个个穿着朴素,甚至还带着几分风尘仆仆之气的……普通人。
“宣,‘以工代赈’民夫营总营长,王大锤上殿!”
一个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汉子,在内侍的引领下,怀着无比忐忑和激动的心情,第一次踏入了这座象征着帝国最高权力的辉煌殿堂。他跪倒在地,甚至不敢抬头去看那高高在上的龙颜。
然而,皇帝宁宣宗却亲自走下了御阶,将这位来自民间的“草根英雄”亲手扶起。
“王大锤,”皇帝的声音温和却充满了力量,“你以匹夫之身,行英雄之事,带领数十万灾民重建家园,其功甚伟。朕今日便赐你‘奋勇校尉’之虚衔,赏银百两,更要将你的事迹写入邸报,昭告天下。让天下人都知道,我大宁之脊梁,不在庙堂,而在……民间!”
“宣,江南‘巧娘布坊’坊主,李巧娘上殿!”
一个身着素色布裙、面容姣好的中年女子,在所有人的注视下,缓缓走上大殿。
“李巧娘,”皇帝的目光中带着赞许,“你以女子之身,怀仁爱之心,响应安国公府之号召,毁家纾难,带头捐衣,为天南数万姐妹送去温暖。朕特册封你为‘七品安人’,赏‘江南织善’之御笔牌匾。以彰你巾帼不让须眉之大义!”
“宣,赵氏船队大管事,陈忠上殿!”
“宣,青石商会川蜀分号大掌柜,杨万里上殿!”
……
一个个在这次救灾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民间义商、义民、义士,被一一传召上殿。他们或许身份卑微,或许籍籍无名。但在今天,在这座帝国最高权力的殿堂之上,他们却享受到了与王公大臣同等的荣耀。
皇帝没有吝啬他最高规格的赞美与赏赐。他用这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向全天下传递了一个清晰无比的信号:在大宁,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不再仅仅是看其出身、官位或财富,而是看其是否为这个国家、为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这无疑又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
在封赏完这些民间义士之后,皇帝的目光才再次投向了以张家为核心的“格物”功臣集团。
安国公张大山居功至伟,已无可再封。张小山、张铁牛、张柱子、张石头、张豆子、张丫丫等一众子女也已是各司其职,身居高位。
但皇帝依旧认为,还不够。他要让这份荣耀彻底地融入到张家的每一个角落。
“传朕旨意!”
“安国公长孙,张念祖(铁牛之子),聪慧好学,颇有其祖之风。特破格选入东宫,为太子伴读!”
“安国公次孙,张开山(石头之子),胆识过人,有经商之才。着入‘皇家探海总署’,随其父历练,为帝国开拓万里海疆!”
……
他竟然开始对张家的第三代进行布局和封赏!这已经不仅仅是恩宠了,这,是在向全天下宣告,他要将张家的这份荣耀与责任,与赵氏皇族的国运,世世代代地捆绑在一起!
大殿之内,所有官员看着那几个虽然还带着几分稚气却已然身披皇恩的张家第三代子孙,他们的心中除了敬畏,更生出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慨。一个家族的兴起竟能达到如此地步,这在大宁朝乃至是整个炎黄历史上都堪称……前无古人!
……
这场盛大的封赏大典,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它不仅是对功臣的奖赏,更是对帝国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