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会怨:凭什么用手下败将的族号?
相反,唐朝自己没用的“唐族”,双方倒都没啥意见。
汉人认可,契丹人亦觉亲切。
毕竟我契丹乃是天可汗亲自册封的松漠都督府,首任松漠都督大贺窟哥家族,还被赐姓李。
但辽国最终选了华夏。
契丹后裔本也是后世华夏家族一部分,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殊途同归了。
当然,他们又给赵匡胤去了第二封信,继续恶心他。
“唐族”你们也不准用!
我辽国乃大唐正宗李姓松漠都督府,我们都没用唐为族号,你一个承自宣武军节度使建立的后梁法统的割据政权,也配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敢用唐为族号,就是犯上作乱!
我大辽便要奉天讨贼,勿谓言之不预!
赵匡胤早在信来前,就已定下用华夏。
唐族,完全没在赵匡胤的考虑范围内。
我大宋不如大唐吗?
好吧……军力不如……但,治下臣民多是唐末乱世过来人。
他们真的很难去怀念万国来朝的盛唐。
唐在他们的记忆里,就是连绵不绝的战乱、胡人杀汉人、汉人杀胡人、汉人自相残杀、胡人也自相残杀。
是早上还在约着一起去挖草根吃的好友,晚上就被丢在乱葬岗。
是早上还在怀里的孩子,晚上就在邻居的锅里,而自家锅里是邻居家的孩子。
所以,唐族这个称号根本没在赵匡胤脑海里出现过。
若以唐族为号,不知道的还以为自己鼓励武将学节度使搞割据?
至于汉……
一方面因与李世民一样,赵匡胤和刘老三、刘老十斗嘴斗出了火气。
更因北方未复,若用“汉族”,南方那帮杀才真可能将北方汉人开除出汉籍。
将来即便收复,南北裂痕恐难弥合,面对的局面,恐怕比朱元璋好不了多少……
故赵匡胤坚定选择“华夏”为族号。
不久,辽国第一封信至,要求宋弃用汉。
赵匡胤一笑置之,款待使者,将信当作笑话讲给群臣听。
第二封信至,要求宋弃用唐。
赵匡胤大笑:“朕天命所归,岂似彼等寻不着祖宗的胡人,将唐所赐李姓当作宝?”
但看到对方讥讽自己是转了几道手的宣武军节度使,还特么承袭朱温的法统。
赵匡胤的脸色便不那么好看了。
两个时辰后,辽国第三封信快马加鞭送至。
“大辽为汉家正统,华夏嫡系,炎帝苗裔。
宋国国民与我大辽国民同出炎黄一脉。
大辽为天下主,不因地域歧视百姓。
特许赵桓子之后人赵匡胤建立之宋国治下国民以华夏为族号。”
赵匡胤读完,冷冷盯着殿中辽使,杀心顿起。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但此刻他真想破例。
辽使见状,心知不妙,索性朗声道:“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悬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闻言,宋国大臣们怒了。
赵普指着辽国使臣:“胡虏辽狗安敢自比苏子卿!”
“吾姓韩,祖讳融,乃唐朝蓟州司马,契丹来攻,刺史逃窜,吾祖率民死战,求援无应,最终殉国!”
“吾曾祖讳知古,年方六岁,便被掳入契丹!”
辽使傲然道:“大辽乃炎帝苗裔,大辽皇帝知人善任、选贤任能,大辽臣民行汉礼、说汉语、习汉字。”
“天幕亦认可大辽为华夏!汝竟敢称吾为胡虏?莫非汝比天幕更懂华夏?”
“牙尖嘴利……”赵普还欲再斥,被赵匡胤挥手打断。
赵匡胤凝视那二十出头的辽使:“韩知古后人?”
“你便是天幕提过的韩德让?”
韩德让坦然:“哈哈!宋皇好眼力!我便是韩德让!”
“汝弟高粱河之败,亦有我一份功劳!”
闻及赵光义与高粱河,赵匡胤不怒反笑。
“原是耶律贤不好杀你,特派你来送死。”
“朕若杀你,你便青史留名。”
“朕若打你,你回去也好交差。”
“可朕偏不让你如愿!”
他戏谑道:“回去好生伺候萧燕燕吧。”
“似你这般既能办事、又能干的人才,萧燕燕离了你怎成?”
“对了,如今耶律贤尚在,你是伺候她一人,还是伺候他们夫妻二人?”
群臣哄堂大笑。
韩德让面不改色:“宋皇休要后悔!我能败汝弟,亦能败汝!”
赵匡胤挥手逐客:“若你能败朕,朕任你侮辱。”
“快走吧,今夜没了你,不知萧燕燕能否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