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刷视频:震惊古人 > 第547章 天幕妙用铸华夏

第547章 天幕妙用铸华夏(2/4)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但“人无我有”时,那点幸灾乐祸的隐秘快乐又油然而生。

    人性本就复杂矛盾。

    这些倒霉蛋掀不起大浪,更何况他们想回归华夏,还需十户作保。

    人啊,有了一丁点权力,就容易飘。

    人啊,有一点权势,就感觉自己是天龙人。

    有点权势就会把权力用到极致,变着法子为难别人,肆无忌惮地侵犯他人权益。

    例如三年前……算了,还不是别比如了。

    总之,这些失籍者的怨气多半会撒向同村邻里,也算多了个发泄渠道,民怨不至于全冲着大秦来。

    不过,三角形才是最稳固的结构。

    于是,奔赴各地的秦兵也会“好心”告知这些人:此策并非始皇或朝中大臣所想,乃是儒家那位叔孙通极力提议并促成的,意在朝堂争得一席之地。

    各地儒生闻讯,多是不信。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我儒家弟子,岂能出此馊主意?”

    对于这些不信邪的儒生,大秦的处理方式简单粗暴。

    包吃包住,送他们去咸阳,亲自找叔孙通对质。

    到了咸阳,这群儒生才发现,大秦没骗他们。

    不仅没骗,大秦甚至还帮儒家美化了。

    因为此事参与者,还有那位不仕秦国、隐居嵩山、未来还参与陈胜吴广起义的孔子八世孙——孔鲋。

    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对此,孔鲋的解释是:旧儒家已不合时宜,需改革方能于新百家争鸣中存续。

    然而,能千里迢迢来咸阳对质的,多半是理想主义的儒生,他们无法接受儒家为权势向君王卑躬屈膝。

    尤其是孔鲋,此前一直嚷嚷暴秦虐政,要么秦弃法从儒,要么掀翻暴秦。

    这样一个人,还是孔子八世孙,他如今却转头入仕?

    这让他们如何接受?

    若非始皇派兵保护,叔孙通和孔鲋怕是要被愤怒的儒生当场痛殴。

    打不着人,儒生们便堵门叫骂:

    “元来降元,清来降清,倭来降倭!”

    “世修降表衍圣公,铁骨铮铮劝人忠!”

    “不是你们孔家后人没骨气,也不是你们孔家后人被蛮夷换了种。”

    “是特么孔子仙逝,尔等脊梁便断了!”

    “没种的玩意儿,摸摸裤裆那二两肉还在不在!”

    入仕秦国便是背叛儒家吗?

    倒也未必。

    孔鲋此前不入秦朝,整日批评时政,却将弟子叔孙通送入秦国,谁不知是两面下注?

    自己博取清名,让弟子谋取出路,大家都懂。

    但儒生们实在愤怒。

    仕秦非不可,但不能前脚骂暴秦,后脚就跪舔!

    至少得等暴秦有所改易,秦皇亲自下诏征聘,你再半推半就出山,这才符合士人气节。

    如今秦国未改,你就急吼吼凑上去献计,儒家的脸面、名声还要不要了?

    呸!

    下贱!

    特别下贱!

    孔鲋实则也是有苦难言。

    儒家不是共用一台电脑的机械,并非铁板一块。

    它是由无数怀揣不同理念的大小团体组成。

    孔子在世时,尚且只能勉强压制。

    孔子死后更是各家自扫门前雪,有事便开香堂……呸,开“儒家首脑会议”商议。

    天幕出现后,各方经过利益交换,达成共识:分两派。

    一派求变,融入秦朝,占据席位。

    一派守旧,在野抨击时政。

    孔鲋身为大儒,隐居嵩山,积攒了巨大声望。

    若他转而入秦,半生清名尽毁。

    所以他自然被归为守旧派。

    本来相安无事。

    在秦朝堂的儒生虽未得通知,也自然分作两派:叔孙通媚秦,淳于越守旧。

    但叔孙通不知受了什么刺激,竟要搞“新儒家”!

    按理即便搞新儒家,也属求变派。

    儒家魁首们得知,以为叔孙通只是想多要权,便让孔鲋去劝。

    权势给你,别闹了。

    一上来就搞新儒家,太过火,易致分裂。

    然而,叔孙通表示:求来的东西是施舍,打下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我要在儒家获得与孟家、颜家平起平坐的地位!

    孔鲋气得差点吐血,大骂:“你若搞新儒家,我便将你逐出师门!”

    没了师承,你这新儒家如何立得住?

    难道你想学我祖宗孔子,从周公理念中自创一门?

    你以为你是谁?

    叔孙通却恭敬道:“老师想多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孔子乃您先祖,学生岂敢相比?”

    旋即话锋一转,问孔鲋可还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