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胜之后,赫连勃勃体内的“艺术细菌”(或者说“恐怖细菌”)突然空前活跃。他望着漫山遍野的南凉将士尸体,灵感迸发,一拍大腿:“来人!把这些‘材料’给我堆起来!堆高点!对,就堆成个台子!”于是,一座由无数尸骸堆砌而成的“髑髅台”拔地而起。这血腥到令人窒息的“大型露天装置艺术”,成了他震慑四方、宣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最佳户外广告牌,效果拔群,据说方圆几百里的小孩夜啼,一提“赫连台”立马闭嘴。在409至411年间,后秦的将领们也纷纷体验了赫连勃勃的“热情服务”。名将张佛生在青石原领了盒饭;大将齐难更惨,在木城被活捉,手下万余名士卒成了赫连勃勃的“战俘营新住户”。赫连勃勃的“闪击”和“埋伏”套餐,让后秦在岭北地区的势力像泄了气的皮球,迅速干瘪下去。
第三幕:长安“捡漏王”与他的“统万城”执念——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狠人的
时间一晃到了公元417年,东晋头号猛男刘裕,终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攻破了关中重镇长安,灭掉了后秦。眼瞅着“威震关中”的成就勋章就要到手,刘裕却因为后院不稳,拍拍屁股,带着主力部队风风火火地南归了,只留下年幼的儿子刘义真和一群互相看不顺眼的将领(王镇恶、沈田子等)看守这偌大的胜利果实。消息传到塞北,赫连勃勃和他的首席智囊、堪比“张良在世”的王买德,相视一笑,露出了老狐狸般的微笑:“天赐良机啊!捡漏的时候到了!”
王买德捋着胡子献上毒计:“老大,咱得学那聪明的渔夫,不能光等着鱼跳进网里。得先堵住上游,不让鱼儿游回大海(派兵截断潼关等晋军东归之路),然后再慢慢收紧渔网,一网打尽!”赫连勃勃一听,激动得直拍大腿:“妙!太妙了!买德啊,你就是我的卧龙!” 他立刻部署:儿子赫连璝屯兵潼关,卡住晋军东逃咽喉;王买德率军截断青泥退路;自己亲率主力,慢悠悠地朝着长安进发,坐等瓜熟蒂落。
果然不出所料,长安城里的晋将们,完美演绎了什么叫“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沈田子和王镇恶这两位大佬,先是互相猜忌,然后矛盾升级,最后沈田子悍然动手,干掉了王镇恶。紧接着,王镇恶的部将又为报仇杀了沈田子……一场血腥的内讧连环杀之后,晋军人心惶惶,士气跌到谷底。赫连勃勃的大军,简直像是来长安“秋游”的,几乎没费吹灰之力,就吹着口哨溜达进了这座千年古都。公元418年,志得意满的赫连勃勃在灞水之滨正式称帝,改元“昌武”,美滋滋地过了一把皇帝瘾。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位新科皇帝会喜滋滋地把首都定在繁华的长安城时,赫连勃勃却做出了一个让众人大跌眼镜的决定。他潇洒地一挥手:“长安?这地方风水不行!咱还是回我的统万城,那才是咱的老巢、咱的根!” 于是,他任命太子赫连璝为“大单于”,镇守长安(称“南台”),自己则带着核心班底,马不停蹄地返回了他那耗费无数心血和生命打造的“梦想之城”——统万城。
说到统万城,这绝对是赫连勃勃毕生的心血结晶,是他帝王梦的实体化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工程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血色地标”。早在413年,刚在游击战中攒下第一桶金的赫连勃勃,就迫不及待地改元“凤翔”,启动了这项超级工程。他征发了十万胡汉民工(想想当时的北方人口,这数字简直恐怖!),任命了一位名叫叱干阿利的“魔鬼监工”全权负责施工。这位叱干阿利先生,完美地执行了赫连勃勃制定的“变态级品控标准”——“蒸土筑城”(据说用糯米汁、石灰、粘土混合蒸制,增加粘合强度)。城墙筑好一段,就派士兵拿着特制的铁锥去狠扎。铁锥若能扎进城墙一寸?不好意思,负责修筑这段城墙的工匠及其工头,立刻脑袋搬家,绝无二话!如此“精益求精”、“质量至上”的“科学管理方法”,终于造出了传说中“硬如铁石”、刀砍不进、锥扎不入的超级城墙。“统万”这个名字,赤裸裸地彰显着他“统一天下,君临万邦”的宏伟野心(或者说,是令人咋舌的妄想)。
他对“质量”的执念,同样“感人至深”地体现在兵器制造上。赫连勃勃命能工巧匠铸造了名垂青史的“大夏龙雀”宝刀(后世传得神乎其神),刀身上铭刻着霸气侧漏的“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迩。如风靡草,威服九区”铭文。然而,这无上锋锐的代价是什么?是无数工匠的性命!他规定:工匠打造的弓弩,如果射不穿指定的铠甲?杀工匠!工匠打造的铠甲,如果被箭矢射穿了?也杀工匠!工匠们每天上班,感觉就像是在上刑场,在刀尖上“玩命打工”,用生命诠释着什么叫“质量就是生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赫连勃勃甚至觉得老爹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