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 > 第422章 北凉名臣梁中庸:河西走廊的“跳槽锦鲤”与道德杠精

第422章 北凉名臣梁中庸:河西走廊的“跳槽锦鲤”与道德杠精(2/4)

奴贵族建立的“胡人”政权内部,他敏锐地意识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光靠武力值爆表,能打地盘,但能长久Hold住人心、坐稳江山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于是,他开始在沮渠老板耳边吹“文化风”:“老板,打天下靠刀剑,坐天下得靠文化啊!咱得搞点‘软实力’建设!”

    他力推“人才引进计划”,向沮渠蒙逊大力推荐敦煌本地的文化界“顶流”——刘昞、阚骃等硕学鸿儒。沮渠老板虽然是个“粗人”(相对而言),但也明白文化的重要性,欣然采纳。于是,在梁中庸的推动下,姑臧城里办起了“国立大学”(设立学馆),刘昞、阚骃这些“学术大咖”带着团队,干起了“古籍修复工程”(校订因战乱散佚的儒家经典史籍),还开班授课,培养“文化储备干部”(聚徒讲学)。想象一下那个画面:沮渠蒙逊的宫廷里,一边是匈奴贵族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讨论着骑马射箭、攻城略地;另一边,汉族士人们则在引经据典,之乎者也,讲授着《诗》《书》《礼》《易》。胡风汉韵,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匈奴贵族子弟开始系统学习“汉家管理经验”(汉家典籍),汉族官僚也慢慢摸清了“胡人公司”的运营规则(胡族政权运行逻辑)。

    梁中庸,就是这座沟通胡汉的“隐形文化桥梁”。他的努力,让北凉政权在武力值之外,悄悄点亮了“文化正统性”和“治理合法性”的技能点,大大增强了内部凝聚力,为北凉日后相对稳定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这波“文化融合”操作,可谓是梁中庸在北凉2.0时期最大的“隐性政绩”。然而,表面的和谐共处之下,暗流已经开始涌动。文化认同的差异、政治理念的分歧,就像埋在地下的种子,只等时机成熟,便要破土而出。

    第三幕:巅峰时刻的“惊天一跳”与“兰门山灵魂拷问”

    时间来到北凉玄始九年(公元420年),经过多年的厉兵秣马、合纵连横,枭雄沮渠蒙逊终于实现了他的阶段性大目标:一举攻灭老对手西凉!北凉铁骑饮马酒泉,沮渠老板站在人生巅峰,志得意满,睥睨河西。整个北凉集团沉浸在巨大的胜利喜悦之中,准备开启“上市”(统一河西)新征程。

    就在这“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巅峰时刻,一个爆炸性新闻像冷水一样泼了下来:公司元老、核心高管、深受老板信任的右长史——梁中庸,竟然在这个节骨眼上“跳槽”了!而且他投奔的对象,正是刚刚被自家老板打得满地找牙、由李暠的儿子李歆(此时李暠已去世)勉强支撑着的西凉“破产重组项目部”(残余势力)!

    消息传到姑臧,整个朝堂都懵了!沮渠蒙逊估计也是又惊又怒,外加一万个想不通:“老梁!我对你不薄啊!位高权重,信任有加!公司现在形势一片大好,眼看就要IPo了,你这时候跑路?还跑去一个快倒闭的‘皮包公司’?图啥啊?!”

    梁中庸为什么选择在此时、投向这样一个看似毫无前途的阵营?这成了历史上的“梁公谜案”。是这位“职场老狐狸”敏锐地嗅到了北凉“盛极而衰”的风险信号?是对沮渠蒙逊后期越来越“霸道总裁”、穷兵黩武的政策心生不满?还是内心深处,对同为汉人建立、以文教着称的西凉政权,存有一丝难以割舍的文化认同与同情?又或者,单纯就是一次高风险的政治投机,赌西凉残部能绝地翻盘?史书没有给出标准答案,留给后人无限脑补空间。但无论如何,梁中庸这一跳,绝对是震惊河西政坛的“年度头条”。

    梁中庸历经波折,总算抵达了西凉残部控制的区域,见到了年轻的新老板李歆。李歆同志此时的心情,那叫一个复杂。一方面,老爹李暠(西凉开国君主)仁德宽厚、崇尚文教,是他心中的偶像和标杆;另一方面,现实是残酷的,北凉大军压境,自己这点家底朝不保夕,压力山大。一次,在酒泉附近一个叫兰门山的地方扎营时,李歆召见了这位来自敌营却名声在外的“新晋顾问”。看着梁中庸,李歆心里五味杂陈,忍不住抛出了一个既尖锐又带着点委屈和不甘的问题:“梁公啊,您见多识广,您看……我这个人,跟当年背叛我爹的那个索嗣相比,怎么样?”(“我与索嗣孰优?”)索嗣是谁?这人曾经和李暠交好,但为了取代李暠成敦煌太守,在段业面前构陷李暠,最后段业为了安抚李暠,杀掉了索嗣。在大家眼里就是个反复无常、身败名裂的“职场笑话”。李歆这么问,潜台词很明显:我好歹是正牌西凉之主,难道在世人眼里,竟沦落到跟索嗣这种窝囊废一个档次了?我不服啊!

    帐内的空气瞬间凝固了。所有在场人员的目光,“唰”地一下全聚焦在梁中庸脸上。这问题,简直是送命题!直接说李歆比索嗣强?有点拍马屁之嫌,而且显得肤浅。说不如索嗣?那估计当场就得被叉出去。梁中庸神色平静,略作沉吟(估计大脑CPU高速运转),给出了一个堪称千古绝响的回答:“主上此问,关乎智慧有长短,命运有成败(‘智有短长,命有成败’)。但是!”他话锋一转,目光炯炯,“如果仅仅因为一个人活下来了或者成功了,就认为他赢了(‘若以身死为负,计行为胜’),那岂不是说,东汉末年那个穷兵黩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