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卷前面的情节中,慕北用二向箔毁灭整个原生世界·晨曦之地时,必定会获得堪称天文数字的负熵点数。
那么,这个堪称天文数字的数字到底有多少呢?
经过深思熟虑,作者认为是:3.0752×10^22。
读作:三点零七五二乘以十的二十二次方。
为了证明这个数不是一拍脑门想出来的,我觉得有必要单开一个非正文章节,向读者们详细地解释一下3.0752×10^22这个数字是怎么被推导出来的:
3.0752×10^22=3.844×10^14×12×10^(5-4)÷3×(10^6+0.5+0.05+10^6);
其中,3.844×10^14是慕北毁灭衍生世界·艾尔登法环后得到的负熵点数;
12是衍生世界·艾尔登法环与原生世界·晨曦之地的难度等级之差(47-35=12);
10^(5-4)代表了艾尔登法环与晨曦之地的世界位阶之差;
除的那个3,则是因为慕北这次毁灭晨曦之地的方式,跟毁灭艾尔登法环的方式不一样:
前者是用二向箔将世界降维,而后者则是通过让熵增之力"接触"世界之核。
这两个方式体现在负熵点数获取方面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前者只是杀死被降维的生物,而后者是消除世界范围内一切生物的存在。
且上个世界进度的熵增之力,对于消除存在的生物有3倍负熵点数的产出。
因此,在这个世界进度的负熵点数获取总量计算时,需要除以一个3。
以上内容的理解难度相对较低,真正需要被解释的是最后括号内的一连串数字:
(10^6+0.5+0.05+10^6)
括号内的数字均皆与升级熵增之力而大幅度增强的天赋效果相关:
"所在世界的范围之内,当有任意低熵体熵增为高熵体时,逆熵体将根据自身因果与对应低熵体因果之间的关联程度,以及低熵体的熵增程度,获得负熵点数。"
10^6,0.5,0.05,10^6这个四个数分别来源于两大部分新增的负熵点数收入来源——
微生物,以及,低熵的死物。
先说微生物对负熵点数的的贡献:
在设定世界的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存在规模是惊人的。按照现实地球的比例,微生物数量通常是宏观生物的10^16倍左右。
但微生物毕竟只是单细胞生物,而标准生物细胞数大致为:
人类:5×10^13个细胞;虫子:10^4-10^6个细胞;小型动植物:10^8-10^10个细胞;大型动植物:10^14-10^16个细胞。
这里取10^10个细胞作为"标准生物"的细胞数量。
所以,单个微生物的负熵点数价值被设定为了"标准生物"的10^-10倍。
那么,微生物在计算负熵点数总额时的因子贡献为:10^16 × 10^-10 = 10^6。
……
然后,是低熵死物的计算过程。
这个就要相对复杂许多了,需要先按物质的有序程度进行分层:
高有序度的死物主要是各种装备和稀有矿石。
精制武器经过千锤百炼,魔法装备蕴含法则力量,稀有矿石具备完美的晶体结构。
这些物品的内部结构极其精密,负熵点数可以达到标准生物的0.1-100倍,这里取数量级的平均值,也就是10倍。
但它们的总质量较小,大约只有生物总数的0.05倍。因此这部分的总贡献为:0.05倍数量 × 10倍价值 = 0.5。
中等有序度的死物包括建筑,家具,普通的衣物,和用非超凡材料打造的一般工具,比如农具什么的。
虽然这些死物具备一定的结构秩序,但复杂度有限,单体价值约为标准生物的0.倍,取数量级平均值0.01倍。
考虑到每个智慧生物都会拥有若干件日常用品,总质量设定为标准化后生物总数的5倍。因此这部分的总贡献为:5倍质量 × 0.01倍价值 = 0.05。
最关键的是低有序度死物,比如:那些随处可见的石头和泥土。
整个行星的质量是生物总质量的10^14倍以上,即使只考虑那些具备基本晶体结构的"有序物质"(设定为占行星质量的1%),仍然是生物质量的10^11倍。
这里需要明确有序物质和无序物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