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 第599章 华容道左,故恩难忘?

第599章 华容道左,故恩难忘?(1/2)

    赤壁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追击的战鼓与厮杀声沿着长江两岸向北蔓延,仿佛一条不断延伸的血色伤疤。

    我坐镇江东参军的临时营帐,表面上是在协助周瑜处理战后事宜,整理情报,

    实际上,我的全部心神都系于玄镜台那无声运转的网络之上。

    来自前线各处追击部队的消息,正通过水陆两路的秘密渠道,源源不断地汇集到我这里。

    甘宁、凌统的快船遭遇了曹军殿后部队的顽强抵抗;

    吕蒙、韩当的部队在陆上与溃散的曹兵展开了惨烈的缠斗;

    程普则稳固后方,确保粮道畅通。

    战报纷繁复杂,胜负的消息交织传来,清晰地勾勒出曹操败军虽然狼狈,但仍未彻底崩溃的景象。

    他们正拼尽全力,试图逃离这片噩梦般的江域。

    我的关注重点,却始终放在那条理论上可能性并不算最高,但因关羽的存在而变得极其微妙的路径——华容道。

    玄镜台布设在荆州各地的暗桩,尤其是靠近乌林、华容一带的眼线,此刻正以前所未有的频率传递着信息。

    我需要知道曹操的确切动向,更需要知道关羽是否真的会在那里,以及,如果相遇,将会发生什么。

    时间在焦灼的等待中缓缓流逝。

    帐外的喧嚣似乎都变得遥远而模糊,唯有内室那盏昏黄的油灯下,不断被送来的密报,牵动着我的心弦。

    终于,在次日午后,一份加急密报被送到了我的案头。

    信封上的火漆印记是玄镜台最高级别的“星”字印,意味着内容的极端重要性和可靠性。

    我屏退左右,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取出那张薄薄的、却仿佛重若千钧的绢帛。

    上面的字迹是用特制的药水书写,遇热才会显现,确保了传递过程的绝对安全。

    我将绢帛凑近灯火,那熟悉的墨色字迹缓缓浮现,简洁而清晰地叙述了发生在华容道的惊人一幕。

    果然,如历史的洪流奔腾不息,曹操在程昱等谋士的指引下,

    为了抄近路摆脱江东水军的追击,最终还是选择了这条泥泞难行的险道。

    玄镜台的密探详细描述了曹军抵达时的惨状:

    人马困顿,衣甲不整,许多士兵甚至赤足跋涉在冰冷的泥沼中,冻得瑟瑟发抖,士气低落到了极点。

    随行的将领们也是面色惨白,神情惶恐,完全没有了南征时的意气风发。

    而就在曹军好不容易穿过最艰难的沼泽地,以为可以稍稍喘息之际,

    一声炮响,关羽率领着他那五百精锐的校刀手,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了葫芦口的隘口处,横刀立马,挡住了去路。

    密报中提到,当时的场面极具戏剧性。

    曹军上下,从曹操本人到普通士兵,见到那面熟悉的“关”字大旗和那位威风凛凛的红脸长髯将军时,几乎陷入了绝望。

    许多士兵直接瘫倒在地,哀嚎一片。

    曹操本人也是面如死灰,但他毕竟是一代枭雄,很快镇定下来。

    密探的报告中,并没有记录下演义中那种长篇大论的哭诉哀求,

    但确实提到了曹操主动上前,与关羽进行了一番对话。

    具体内容,由于距离和保密原因,密探未能详尽听清。

    但从观察到的情况分析,曹操应该是动之以情,强调了昔日厚待关羽的恩情(赠袍赠马、封侯赐爵),

    以及如今放他一条生路的利害关系(避免曹军残部拼死反扑,鱼死网破)。

    而关羽的反应,则更加耐人寻味。

    密报中形容他“面有豫色,长叹数声”。

    他紧握青龙偃月刀的手几度松紧,眼神复杂地看着狼狈不堪的曹操及其麾下诸将。

    他麾下的校刀手们也都严阵以待,但似乎并未接到主将明确的进攻指令。

    最终,在短暂的沉默和对峙后,关羽勒马向后,让开了一条通路。

    曹操及其残部,如蒙大赦,仓皇而逃,甚至不敢回头多看一眼。

    ……

    放下绢帛,我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虽然早有预料,但当确切的情报摆在眼前时,心中还是泛起一丝复杂的涟漪。

    “故恩难忘”吗?或许吧。关羽重情重义,这符合他的性格。

    当年曹操待他不薄,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封汉寿亭侯,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恩情。

    在曹操穷途末路之际,他念及旧情,放其一条生路,从个人道义的角度,似乎也说得过去。

    但我更倾向于相信,这绝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冲动。

    诸葛亮在关羽请令时那番看似劝阻,实则暗含深意的话语,此刻在我脑海中回响。

    “万不可恋战”,“以保存自身为要”,“事不可为,可相机撤回”。

    这些话,对于关羽这样骄傲且急于立功的人来说,本就是一种不寻常的“宽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