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胥进一步解释道,楚国的执政者众多,然而他们彼此之间矛盾重重,无法团结一心,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他们各自为政,为了自身的利益和权力,互相推诿责任,无法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基于楚国的这一弱点,吴国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突然袭击战术,分三路军队轮流对楚国进行骚扰。当一路军队进入楚国境内时,楚国必定会因为受到威胁而倾巢而出,派出军队迎战。此时,吴军则迅速撤回,不给楚军决战的机会。等楚军疲惫不堪地撤回后,吴国再派出另一路军队进行袭击。如此反复多次,楚国的军队必定会在频繁的往返奔波中疲惫不堪,体力和士气都会受到极大的消耗,国力也会在这一次次的折腾中逐渐消耗殆尽。到那时,吴国再派出三军主力进行总攻,必定能够大获全胜,给楚国以沉重的打击。
吴王阖闾对伍子胥的这一谋略完全赞同,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绝佳计策。次年(公元前511年),吴王阖闾便开始按照伍子胥的谋略行事。他先派出一军攻打夷、潜、六等地。楚国得知消息后,沈尹戌迅速率军前往救援潜地。然而,当沈尹戌的军队历经艰辛赶到时,吴军见好就收,迅速撤退,消失得无影无踪。紧接着,吴国又派出另一军攻围弦(今河南息县南),楚左司马戌、右司马稽闻讯后,急忙率军前往救援弦地。他们一路长途跋涉,进抵豫章,但当他们赶到时,吴军又神秘地消失了。
吴国这种“以战养战”的战术,就像一把锋利的钝刀,虽然每次的攻击看似并不致命,但却在不断地消耗着楚国的有生力量。楚国军队在一次次的紧急调防和徒劳奔波中,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楚国的国力也在这一次次的折腾中逐渐消耗。而吴国则在这一次次的试探性攻击中,逐渐掌握了楚国的虚实,为下一步对楚国的全面进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场决定春秋格局的大战,正悄然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