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六年(前608年),郑国国内对晋国此前种种无信行为的不满情绪已经达到了顶点。晋国作为中原霸主,长期以来对郑国颐指气使,动辄以盟主之威施加压力,却屡屡在关键时刻背信弃义,不顾郑国的利益与安危。这种长期积累的不满终于在这一年爆发,郑国决定采取行动,试图摆脱晋国的控制,寻找新的出路。
于是,郑国的军队先后出兵攻打齐国、宋国。然而,郑国此次出兵并未怀着坚定的信念与决心。它的军事行动更多是一种试探,一方面试图通过军事行动来彰显自身的实力,以引起其他国家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谋取一些实际利益,缓解国内的经济压力。郑国的统治者深知,郑国的实力有限,在晋楚两大强国的夹缝中生存,必须谨慎行事,不能轻易与大国正面冲突。
然而,战争的进程并不如郑国所愿。齐国和宋国虽然在军事上不如郑国强大,但它们也并非易与之辈。在战争初期,郑国的军队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但随着战争的深入,齐国和宋国纷纷采取了灵活的策略。它们意识到,与郑国正面交锋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于是开始通过外交手段来化解危机。齐国和宋国分别向郑国送上了丰厚的贿赂,试图用利益来换取和平。郑国的统治者在权衡利弊之后,最终选择了接受贿赂,中途便放弃了军事行动,半途而废。
这一事件对郑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郑国原本希望通过军事行动来展示自己的实力,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同时也试图通过战争来获取一些实际利益,缓解国内的经济压力。然而,战争的结果却让郑国的统治者意识到,郑国在晋国势力阴影下所处的艰难境地。郑国既无法与晋国正面抗衡,也无法通过军事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郑国的统治者开始深刻反思,郑国未来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在权衡了各种因素之后,郑国最终毅然决然地叛晋而结盟于楚,正式与楚国站在了同一阵营。这一决定并非易事,郑国的统治者深知,与楚国结盟意味着要与强大的晋国为敌,可能会面临巨大的风险。然而,他们也意识到,继续留在晋国的阴影下,郑国将永远无法摆脱被压迫的命运。楚国的崛起为郑国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楚国的强大军事力量和日益增长的政治影响力,让郑国看到了摆脱晋国控制的希望。
郑国这一态度的转变,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它标志着楚国的势力正在稳步上升,已经具备了与晋国相抗衡的实力。中原国家也开始看风使舵,认真地思考并选择自己未来的出路。郑国的叛晋投楚,不仅为楚国在中原地区赢得了重要的盟友,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榜样。越来越多的中原国家开始意识到,晋国的霸权并非不可撼动,楚国的崛起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恰在此时,陈共公去世,这本是一个各国表达友好与哀思的正常场合。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楚庄王却故意不派人前往陈国吊唁。
这一行为彻底惹恼了陈灵公,陈灵公心中的怒火无法平息,在一气之下,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与晋国结盟,希望借助晋国的力量给自己壮胆,同时也期望能在诸侯格局中找到新的平衡。
楚庄王见此绝佳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当机立断,立刻亲率大军气势汹汹地攻打陈国。楚军一路势如破竹,陈国的防线在楚军强大的攻势下迅速崩溃。
在攻占陈国之后,楚庄王并未停下征伐的脚步,紧接着又马不停蹄地将矛头指向了宋国。
晋国对于楚国的步步紧逼自然不会坐视不管,晋赵盾迅速做出反应。他亲自率领大军,与宋、陈、卫、曹诸国军队会师于棐林。此次会师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攻打郑国,以此来救援陈国和宋国,挽回晋国在中原地区逐渐流失的声誉和影响力。
同年冬天,为了彻底摆脱当前这种极为不利的被动局面,晋国在赵穿的精心谋划下,想出了一个奇招——攻打秦国的盟国崇。晋国的如意算盘是,希望通过此举迫使秦国出兵来救援崇国。而一旦秦国出兵,晋国便能够顺势以向秦国施压使其求和的方式来缓和与秦国之间的关系,为自己争取有利的发展环境。
然而,秦国对于晋国的这番盘算似乎早有预料,并不予以理会,依旧按兵不动。晋国的这一策略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无奈之下,又转而进攻郑国,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报北林之战的前仇。
楚庄王七年(前607 年)春,楚国再次展现出其强大的威慑力。
郑国这一次听从了楚国的命令,出兵攻打宋国,试图为楚国打击晋国提供有力的支持。
郑、宋两国军队在大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战。宋国军队由于准备不足以及战略上的失误,在战斗中陷入了极大的困境,最终遭遇了大败。郑国军队乘胜追击,不仅俘虏了宋军主将华元,还捕获了乐吕,以及多达四百六十乘的甲车战马 ,可谓是大获全胜。
华元好不容易突出重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