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少不经事的楚庄王,却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仿佛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依旧如往常一样躲在深宫之中,整日不务正业,田猎饮酒,逍遥自在。他沉浸在声色犬马的纸醉金迷中,全然不顾楚国百姓死活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楚国的朝政大事,他统统委托给了成嘉、斗般、斗椒等若敖氏一族去代理处理,自己则完全置身事外,对国家的危机视而不见。
不仅如此,他还在宫门口挂起块大牌,上边大字赫然写着:“进谏者,杀毋赦”。这五个大字,仿佛是他逃避责任的一种盾牌,将一切关心楚国命运的人挡在了宫门之外。那些忧心忡忡的臣子们,面对这冰冷的牌子,只能望而却步,无奈叹息。他们眼看着楚国一步步走向危亡,却无法向君王进言,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奇迹的出现。
就这样,日子在混乱与危机中一天天过去。几个月过后,楚庄王依然故我,没有丝毫的改变。他既没有展现出作为一国之君应有的担当与责任感,没有“鸣”,也没有“飞”,依旧是钟情于声色犬马的纸醉金迷,全然不顾楚国百姓死活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楚国的百姓们在苦难中挣扎,楚国的边境在战火中摇摇欲坠,而楚庄王却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享乐之中,仿佛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大臣苏从终究无法再忍受这一切了。他心怀对楚国的忠诚,心怀对百姓的怜悯,便毅然决然地来见庄王。当苏从刚踏入宫门的那一刻,他的内心便抑制不住激动与悲愤,不禁大哭起来。他的哭声在寂静的宫门中回荡,仿佛是对楚国命运的哀叹,又像是对百姓苦难的无声控诉。他一边哭,一边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楚庄王能够听进他的忠言,拯救楚国于水火之中。
楚庄王听到哭声,有些诧异,便问道:“先生,为什么事这么伤心啊?”苏从停下哭泣,抬起头来,望着楚庄王,语重心长地说道:“我为自己就要死了伤心,还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悲痛,仿佛在用生命诉说着对楚国的忠诚。
楚庄王听闻此言,十分吃惊,疑惑地看着苏从,反问道:“你怎么能死呢?楚国又怎么能灭亡呢?”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解和轻蔑,仿佛苏从的话是无稽之谈。
苏从见楚庄王依旧执迷不悟,心中更是悲痛万分。他痛切地说:“我想劝告您,您听不进去,肯定要杀死我。您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不管朝政,楚国的灭亡无疑就在眼前了啊。您不觉得可悲吗?”他的声音颤抖着,每一句话都像是在用生命呐喊,希望唤醒楚庄王的良知。
楚庄王听完苏从的话后,顿时大怒,他怒目而视苏从,严厉地斥责道:“你是想死吗?我早已说过,谁来劝谏,我便杀死谁。如今你明知故犯,真是愚蠢至极!”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愤怒和威胁,仿佛要将苏从当场处死。
苏从毫不退缩,面带悲愤之色,十分痛切地说道:“我是傻,可您比我还傻。倘若您将我杀了,我死后将得到忠臣的美名;而您若是再这样下去,楚国必定会走向灭亡。您就会成为千古的亡国之君。您不是比我还傻吗?言已至此,您要杀便杀吧,我无怨无悔!”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坚定和无畏,仿佛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楚庄王听了苏从这番掷地有声的话后,忽然陷入了沉思。他站起身来,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悔恨与愧疚,动情地说道:“大夫的话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说的办。”此时的他,仿佛从一场漫长的噩梦中惊醒过来,意识到自己的荒唐与错误。他的内心充满了对苏从的感激,也充满了对楚国未来的希望。
随即,楚庄王便传令解散了乐队,让那些美貌的舞女们离去。他决心要改变自己,要大干一番事业,拯救楚国于水火之中。楚庄王终于欣然同意伍举、苏从等人的建议,决定此后远离酒色,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处理朝政大业中去。他开始亲自过问国家大事,听取臣子们的建议,积极应对边境的危机,努力恢复国内的经济和民生。
楚庄王开启他那辉煌的霸业,就此正式拉开了序幕。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不再是那个沉迷于声色犬马的君主,而是一位真正的明君。在他的带领下,楚国逐渐走出了危机,走向了繁荣和强大。而苏从的忠言,也成为了楚国历史上一段佳话,激励着后世无数的臣子们为国家和百姓奉献自己的力量。
楚庄王亲政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果断地攻伐反叛的庸国。
楚庄王三年(前611年),楚庄王亲自出征,撇开了令尹斗般,乘坐战车威风凛凛地奔赴抗击庸国的前线,与前方部队顺利会师。在抵达前线后,楚庄王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他就像一位足智多谋的棋手,将楚军精心地分为两队:由子越统帅的部队从石溪出兵,如神兵天降般突袭庸国;由子贝带领的队伍从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