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将士们在秦穆公和孟明视的鼓舞下,士气如虹,奋勇杀敌。他们在战场上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晋军在秦军的猛烈攻击下,渐渐抵挡不住,最终秦军大败晋军,攻取了王官(今山西闻喜南)和鄗地(今山西闻喜西),成功报了崤之战的仇。晋国人目睹了秦军的勇猛和秦穆公的决心,心中不免有些胆怯。他们纷纷守着自己的城池,不敢轻易出战,只是眼睁睁地看着秦军在他们面前耀武扬威。
秦穆公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决定要让秦国的这次胜利更加刻骨铭心。于是,他率领秦军从茅津渡过黄河,来到从前在崤山战死的秦军士兵的埋葬之地。他神情肃穆,目光中满是悲痛与敬意。他下令筑起了坟墓,小心翼翼地将每一位士兵的遗体都妥善安置好,随后为他们举行了一场盛大而又庄严的发丧仪式。在发丧仪式上,秦穆公痛哭流涕整整三天,那哭声仿佛能穿透云霄,让人感受到他心中无尽的悲痛和自责。他一边哭,一边说道:“将士们,是我对不起你们。如果当初我听从了蹇叔和百里奚的劝谏,你们就不会死得这么惨。”
秦穆公面对全军将士,神情庄重地发誓道:“将士们!听着,不要喧哗,我向你们发誓。古代的人向来懂得要向老年人请教,这样就不会有办错的事。而我却因为没有充分采纳蹇叔、百里奚的劝谏,犯下了不可饶恕的过错。为了反思自己的错误,让后代子孙都能记住我的教训,我特此立下这篇誓词。”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回荡在山谷之间,让每一个在场的将士都深受触动。他们纷纷表示,愿意跟随秦穆公,为秦国的崛起而努力奋斗。
秦穆公三十四年(前626年),戎王远在北方的广袤草原之上,听闻秦国君主秦穆公贤明通达,心中甚是好奇。戎王虽然身处偏远之地,但他对中原各国的动态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他深知,一个贤明的君主往往能够成就一番伟业,而秦国在秦穆公的治理下,逐渐崛起,这让戎王感到既惊讶又好奇。他决定派由余前往秦国,亲眼目睹这个传说中的贤君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同时也想借此机会,了解秦国的虚实。
由余接到戎王的命令后,带着对秦国的种种疑问,踏上了前往秦国的旅程。当他抵达秦国后,秦穆公热情地接待了他。秦穆公深知这次会面的重要性,他希望通过这次交流,展示秦国的实力和自己的胸怀。为了给由余留下深刻的印象,秦穆公特意带领由余参观了秦国华丽的宫室,以及堆满了奇珍异宝的仓库。这些宫室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彰显着秦国的富庶与强大。仓库中更是堆满了来自各地的珍宝,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然而,由余在看过后,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对财富和物质表现出惊叹和羡慕。他只是淡淡地说:“这些不过都是些亡国之物罢了,若一个国家的君主只是一味地追求这些物质享受,而忽视了对百姓的教化和对国家治理的重视,那么这个国家的灭亡只是迟早的事情。”由余的这番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在了秦穆公的心头。秦穆公听后大为惊讶,他没想到眼前这个戎王派来的使者,竟有着如此独到的见解。秦穆公意识到,由余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能为我所用,秦国必将如虎添翼。
于是,秦穆公采用了内史廖的建议,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外交手段和沟通方式,试图让由余转投秦国。内史廖建议秦穆公,先从文化交流入手,让由余深入了解秦国的文化和制度,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展示秦国的诚意和胸怀。秦穆公采纳了这一建议,他安排由余参观秦国的学校、农田和市集,让由余看到秦国百姓的安居乐业和国家的繁荣昌盛。他还安排由余与秦国的贤士交流,让由余感受到秦国的包容与开放。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由余逐渐被秦国的诚意和秦穆公的胸怀所打动。他意识到,秦国不仅有强大的国力,更有贤明的君主和先进的制度。最终,在秦穆公和内史廖的共同努力下,由余离开了忠诚于他的戎王,而转投秦国的怀抱。
秦穆公对由余的到来表示了极大的欢迎,他以接待贵宾的最高礼节来对待由余,亲自为他安排住所,还设宴款待。在宴会上,秦穆公亲自向由余询问攻打戎族的巧妙方式。他深知,由余作为戎族人,对戎族的地形、风俗和军事部署有着深刻的了解。
秦穆公虚心请教,由余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见解分享出来。他详细分析了戎族的军事弱点和战略要地,为秦国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宝贵的建议。秦穆公听后大为赞赏,他相信,有了由余的加入,秦国的崛起将更加顺利。
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国在秦穆公的英明领导下,已经发展成为西方强国。在充分了解了一定的情况后,秦穆公果断地采用了由余提供的计谋,发起了对戎王的进攻。由余作为戎族人,对戎王的军事部署和地形了如指掌,他为秦军制定了详尽而周密的作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