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怀公并未就此罢休。他听闻重耳的外公狐突仍然和重耳在一起,心中更加担忧狐突会暗中助重耳复国。狐偃与狐毛一直跟随重耳,未曾回国,他们在重耳阵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晋怀公心生一计,认为只要除掉狐突,就能断了重耳的一个重要支持力量。于是,他不顾众人的反对,下令杀害了狐突。这一行为无疑加剧了晋怀公与重耳之间的矛盾,也让晋国国内的局势变得更加动荡不安。晋怀公的残暴统治,引起了晋国国内不少有识之士与大臣的不满与怨恨。他们对晋怀公的所作所为感到失望,纷纷暗中寻找新的出路。
晋惠公十四年(前637年)十二月,晋国大夫栾枝、郤縠等人得知重耳在秦国的消息后,纷纷暗中前来劝说重耳与赵衰等人回晋国。他们表示,许多愿意作内应的人已经暗中做好准备,只等重耳归来,便一同推翻晋怀公的统治。秦穆公也看准了晋国国内局势的变化,深知这是重耳回国称君的大好时机。于是,他立刻下令派出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一场惊心动魄的复国之举即将拉开帷幕。
重耳听闻秦军将至,内心激动不已。多年的流亡生涯,让他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如今终于有机会回到自己的祖国,实现复国的梦想,他怎能不感到兴奋?然而,晋怀公听闻秦军已来,却并没有慌乱。他立刻命人派出军队在晋国边境抵拒。在晋国国内,民众们早已被晋怀公的残暴统治所失望,当他们得知重耳即将归来,都暗自欢喜,不愿为怀公抵抗秦军。只有晋惠公的旧臣吕省、郤芮不愿让重耳即位,他们在暗中谋划,试图破坏这场复国之旅。他们深知,一旦重耳即位,他们的地位和利益将受到严重威胁,于是便暗中勾结,企图阻止重耳回国。
终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春,秦国护送重耳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到达了黄河岸边。在这关键时刻,狐偃站了出来。狐偃是重耳的舅舅,也是他最信任的谋士之一,多年来一直跟随重耳四处漂泊,为他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此时的狐偃却面露愧色地说道:“公子啊,自从我跟随您周游天下,一路走来,我确实有许多过错。这些过错,我自己心里都十分清楚。如今公子您即将回到晋国,重振国业,我请求在此时与我主公子分别离去吧,不想成为公子未来治国道路上的负担。我深知自己能力有限,恐怕无法在您治国的道路上给予更多的帮助,与其留下来成为您的拖累,不如就此离去。”
重耳听闻狐偃的话,心中十分感动。他深知,狐偃跟随自己多年,为自己付出了无数心血,如今说出这番话,定是心怀愧疚。于是,重耳感慨道:“如果我回到晋国,日后有任何不与您同心的决定与行为,那就请河伯作为见证,来惩罚我吧!”说完,重耳毫不犹豫地把自己随身携带的璧玉高高举起,用力扔到黄河中,以此表明心迹,与狐偃明誓。他希望用这种方式让狐偃明白,自己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功劳,也永远不会抛弃他。
就在这时,介子推也在船中。介子推是一位品德高尚、淡泊名利的人,他跟随重耳流亡,并非为了功名利禄,而是出于对重耳的忠诚和对正义的追求。他看见狐偃的举动后,忍不住笑道:“确实如此啊,上天明显是在支持公子兴起。可狐偃却把这一切都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并借此机会向君王索取,实在是太无耻了。我可不愿与这样的人同列。”说完,介子推便隐蔽起来,独自渡过了黄河。他不愿参与到权力的争斗之中,只想远离尘世的喧嚣,过着宁静的生活。
秦军很快包围了令狐,与此同时,重耳的军队也抵达了晋国境内,驻扎在庐柳。二月辛丑日,狐偃与秦晋大夫在郇结盟。这一结盟进一步巩固了重耳复国的基础,也让秦晋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双方在结盟仪式上,互相表达了合作的诚意和决心,共同发誓要为重耳的复国大业而努力。壬寅日,重耳顺利进入了晋军中,受到了晋军将士们的热烈欢迎与尊敬。将士们纷纷高呼重耳的名字,表达对他的支持和拥护。随后,重耳一路前行,丙午日抵达曲沃,丁未日,重耳进入武宫朝拜,正式即位为晋文公。晋国的大臣们得知重耳即位的消息后,纷纷前往曲沃朝拜这位新君。他们对晋文公的即位充满了期待,希望在他的治理下,晋国能够摆脱困境,走向繁荣。而晋怀公在听到重耳即位的消息后,自知大势已去,无路可逃,只好仓皇逃到了高梁。戊申日,重耳为了斩断后患,派人前去高梁杀死了晋怀公。至此,重耳终于完成了复国大业,登上了晋国国君之位。
然而,晋怀公虽死,但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