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秦仲作为一位忠诚且勇猛的大臣,挺身而出。他深知局势的紧迫性,国家危在旦夕,他不能坐视不管。于是,他立即派属下禹调集兵车百辆、训练有素的甲士二百人以及徒兵一千人,迅速奔赴战场。这支援军的加入,极大地改变了战场的局势。在禹的带领下,这支援军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斗技巧,与联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勇猛无畏,冲入敌阵,左冲右突。在一系列激烈的战斗后,最终成功击退了联军,生擒鄂侯驭方,接着将鄂国彻底灭亡。这一胜利,极大地挫败了淮夷等联军的嚣张气焰,让他们认识到了周朝的实力。
但淮夷并未就此罢休,不久之后,他们再次集结军队,试图继续侵扰周朝边境。周厉王没有丝毫退缩的想法,他亲自披挂上阵,与虢公长父率领大军再次踏上征程。这一次,他们怀着坚定的决心,要彻底击败淮夷。他们没有给准夷任何喘息的机会,一路穷追猛打,追讨淮夷至角,也就是今江苏淮阴南、津,即今江苏宝应南、桐,今安徽桐城北、遹,今安徽霍邱西南。经过连续不断地征战,终于成功地平定了这次叛乱。这场战争的胜利,让淮夷深刻地认识到了周朝的强大武力。尽管淮夷骨子里的好战因子并未完全消失,但面对周朝那严整的军容和强大的战斗力,他们不得不感到深深的震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淮夷稍加臣服,不再像之前那样毫无顾忌地对周朝发动攻击。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823年,即周宣王五年,淮夷再次犯上作乱。周宣王听闻淮夷的恶行后,决定迅速采取行动,彰显西周王朝的威严。他果断命尹吉甫向淮夷征收布帛、财宝、粮食及力役,这不仅是为了增强周朝的国力,更是为了对淮夷的叛乱行为予以警告。同时,周宣王还颁布法令 ,详细规定淮夷在经商时,不得扰乱当地的治安和市场秩序。若有人违反此令,必将受到严厉的惩处。尹吉甫,这位西周时期着名的诗人、军事家,他肩负着周宣王的重托,前往淮夷地区执行任务。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威望,与淮夷进行了艰苦的谈判和周旋。
但淮夷却并未将这些警告放在心上,依旧我行我素,不仅停止了纳贡,甚至还再度发动叛乱,与周朝彻底决裂。周宣王无奈之下,命令召穆公率领大军再度征讨淮夷。据《师寰簋铭文》记载,在这场激烈的战争中,师寰作为随军将领,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华。他统帅着齐、杞、莱等国军队,这些军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他们在师寰的统一指挥下,如虎狼之师般扑向淮夷。战场上,战鼓轰鸣,士兵们奋勇杀敌,喊杀声震耳欲聋。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成功消灭了淮夷的冉、翼、铃、达四位首领,缴获了大量的俘虏、牲畜以及财物 ,战功赫赫。这场关键之战过后,淮夷认识到继续抵抗毫无意义,于是彻底臣服于西周王朝。他们向周朝进贡,承认周朝的宗主地位,成为了西周王朝的一部分。
在西周的历史舞台上,徐国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徐国在西周时期本是东夷中的强国,有着自己庞大的人口和强大的军队。徐国的百姓勤劳勇敢,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徐国的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在东夷诸部中具有极高的威望和影响力。然而,在周朝强大武力的持续打击之下,徐国被迫做出战略调整。一些部族选择了南迁,他们背井离乡,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迁徙之路。他们穿越山川河流,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来到了淮水流域这片新的土地。在这里,他们休养生息,利用淮水流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生产,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最终成长为淮夷中最强的一支力量。
周宣王在位期间,始终将徐国的威胁放在心上。他深知,徐国的强大对西周王朝的统治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为了消除这一威胁,他决定先从内部整顿周军开始。于是,他命令卿士南仲和太师皇父在太祖庙进行严整的军队整顿活动。太祖庙,这座庄严肃穆的建筑,承载着西周王朝的历史和荣耀。在太祖庙中,南仲和皇父按照周宣王的旨意,对军队进行了全面的整顿。他们选拔出了最精锐的士兵,这些士兵身体强壮,战斗意志坚定;他们磨炼了士兵的战斗意志,通过严格的训练和思想教育,让士兵们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他们完善了军队的作战体系,制定了详细的战术和战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整顿完毕后,周宣王亲率大军,与太师皇父、司马程伯休父一起前往征讨徐国。大军沿着淮水东行,浩浩荡荡,气势磅礴。淮水,这条古老的河流,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和平。周军沿着淮水前进,一路上,他们披荆斩棘,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与徐国军队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战斗。在战斗中,周军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作战技巧,奋勇杀敌。周宣王亲临战场,他的 pr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