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疯批武大郎,开局大战潘金莲 > 第580章 多好的劳动力啊!

第580章 多好的劳动力啊!(1/2)

    大武立国前后的扩张速度太快,新领土无一不是地广人稀。

    按照以往的历史,这些地方因为种种原因,要不了太久统治力就会减弱,最终重新丢失。

    武从文准备打破这个魔咒。

    他想到的法子很简单,核心就是两点----移民+修路!

    当一个地区统治民族的数量不占优的时候,这里的统治根基就不可能稳固。

    说白了,人才是主宰,土地只是生产资料。

    先说移民,这一步虽然也难,却不是不能解决的。

    华夏为什么有所谓的“王朝周期律”?

    根本原因就是核心区域的自然条件太好了,人民又太勤劳,只要社会稳定,人口就会疯狂增长,很快达到粮食产量的承载极限。

    理想状态下,这时候应该重新分配土地,让更多的人在更长时间内都有饭吃。

    可惜这只是理想状态,任何一个社会都有阶层,掌握权力和财富的人不但不愿意降低生活品质,还想过得更好、更奢靡。

    于是就出现了,越是王朝末期,土地兼并就越严重,最终越过阈值,“轰”的一声玉石俱焚。

    战乱纷繁、天灾遍地、无人赈济,人口大量损失,降到阈值以下时王朝交替,开始重构秩序......

    在这个时空,女真人败的太快,来不及彻底破坏北方,又少了后来的南北拉锯,华夏元气整体上并没有遭到太大损失。

    武从文为什么要先在江南土改?

    就是因为那里的人口数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警戒线,在现有的生产力条件下已经很危险了。

    而弘光、隆武、永历三朝都是世家大族暗中控制的,土地兼并堪称末世疯狂,根本就是一个随时都有可能爆炸的火药桶!

    武从文与其说是在土改,不如说是在给南方续命,用土改均田来暂时解决吃饭问题。

    可这终究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法子,人口基数越大增长的也就越快,而且会越来越快,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再次难以承载。

    举个例子,一个普通的江南农户家有五口人,土改后拥有耕地五十亩。

    这个时候的收获减去交税,剩余绰绰有余,日子过得会很滋润。

    可社会稳定、生活富裕之后,人会干什么?生孩子啊!

    十年后,这家变成了十口人,耕地还是五十亩,人均面积降了一半,这时候日子就开始苦了。

    再过十年呢?这家繁衍生息、开枝散叶,人口变成了三十,人均耕地面积从最初的十亩变成了一亩七分,还活得下去吗?

    要解决这个死结的法子有三种。

    一是发展工商业,创造更多不需要土地的就业岗位,减轻耕地压力。

    这个法子有个问题,那就是粮食产量没变,人口上限依然存在。

    二是引进高产作物,比如玉米、红薯、马铃薯,让同样的耕地能够养活更多人口。

    可惜这些高产作物大都原产美洲,在大航海时代开启之前没法实现。

    第三就是对外扩张,扩大耕地面积。

    武从文现在能做的就是最后一种。

    西北不说了,原来西夏那块地盘穷得很,养活自己都费劲,可是东北......

    那里可是真正的地广人稀、沃野千里,还他娘的众所周知都是油汪汪的黑土地!

    从人稠地狭的江南迁个百八十万人口过去,个个都能成为农场主。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历朝历代移民实边都是招骂的活,通通称为暴政。

    究其原因,“故土难离”的传统思想只是表象,根本还是条件达不到,硬干百姓们自然不愿意。

    首先是距离太远,走半路可能就死了,但凡能在家里吃个半饱,谁愿意去冒那个险?

    其次是需要从头开始奋斗,黑土地再好,你到了地方得先开荒吧?得先盖房吧?得先开挖沟渠吧?

    更别提其他各式各样的基础设施了......

    如果这些东西都是现成的,你看人们愿不愿意去!

    想想后世的大洋彼岸,那地儿离华夏远不远?还不是人人都争着抢着移民甚至偷渡?能捞着机会的还都他妈是有钱人!

    武从文没本事将东北三路提前建成漂亮国,不过他可以先解决第一个问题----距离。

    办法很简单----修路。

    在这个时代,修路可是个苦活,死亡率相当高,很多时候都得使用罪犯。

    武从文不想用罪犯,他有更好的替代品。

    其实通往东北三路的道路一直在修,开始用的是金军战俘,这些家伙身强力壮,初期进展相当快;后来又不断补充新抓到的女真野人,这些人就差点儿意思了,一个个骨瘦如柴,打死也快不起来。

    为了提高这些人的积极性,大武朝廷还特别制定了优惠政策,规定凡是做够十年,且始终表现良好的,都能脱离女真籍,改汉名、做汉人、回归社会、重新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