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这首诗充分展现了她高洁、敏感、哀怨的性格特点。诗的开篇“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氛围,暗示了林黛玉内心的孤独和对世俗的疏离。“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以梨蕊的洁白和梅花的神韵来形容白海棠,实则是林黛玉自比,体现了她冰清玉洁、超凡脱俗的品质。她就像那白海棠一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着自己的高洁。“秋闺怨女拭啼痕”则直接表达了她内心的哀怨和忧愁,她寄人篱下,孤独寂寞,无人倾诉,只能暗自垂泪。整首诗充满了哀怨和忧愁,与林黛玉敏感、多愁善感的性格相契合。
薛宝钗的《临江仙·咏柳》“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首词展现了薛宝钗稳重、理智、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词的开篇描绘了柳丝在春风中翩翩起舞的景象,“东风卷得均匀”,体现了薛宝钗处事的稳重和周全。“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表达了她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的态度。“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则体现了她的坚韧和豁达。而“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更是直接表达了她积极向上、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态。她希望借助外界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与她理智、世故的性格相符合。
《红楼梦》中的诗词通过对人物性格和心境的细腻描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读者可以通过这些诗词,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13)诗词对情节与主题的推动
《红楼梦》中的诗词在情节发展和主题深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们预示了人物的命运,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以其隐晦而深刻的方式,预示了主要人物的命运。例如,《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这首曲子预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他们虽然彼此相爱,但却无法在一起,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又如,《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这首曲子预示了王熙凤的命运。她精明能干,但却机关算尽,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惨结局。这些曲子为读者提供了了解人物命运的线索,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加关注人物的命运走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诗词在深化作品主题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红楼梦》的主题之一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思,诗词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例如,《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中对金陵十二钗命运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摧残。林黛玉、薛宝钗等女性虽然才华出众,但却无法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都以悲剧收场。这些诗词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弊端,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红楼梦》中的诗词通过预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和深化作品主题,成为了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14)贾府中的礼仪规范
在《红楼梦》所描绘的贾府中,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活动,无一不彰显着严格且繁琐的礼仪规范,这些规范深刻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与浓厚的家族观念。
贾府的婚礼,是家族中的重大事件,处处遵循着封建礼教的规定。从议婚开始,便讲究门当户对,家族长辈的意见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迎亲环节,男方需遵循严格的程序,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等,每一步都有特定的仪式和规矩。婚礼当日,新娘凤冠霞帔,乘坐花轿,由男方迎至家中。进入贾府后,要先拜天地、祖宗,再向长辈敬茶,以表示对家族的认可和对长辈的尊敬。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对婚姻的重视,更凸显了封建家族对家族延续和家族地位的维护。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婚礼中的待遇和仪式细节也有所不同,充分显示出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丧礼在贾府同样庄重肃穆。当有人去世后,府中上下立即陷入一片哀恸之中,开始一系列繁琐的丧葬仪式。首先要为逝者净身、更衣,然后停灵守灵,接受亲友的吊唁。在吊唁过程中,不同身份的人有着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