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善于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题,宝玉摔玉和薛蟠人命案便是其中的经典范例。
宝玉摔玉这一事件,生动地展现了贾宝玉叛逆的性格特点。在林黛玉初进贾府时,众人问起宝玉那块衔玉而生的通灵宝玉,宝玉得知黛玉没有后,顿时发起狂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这一行为看似莽撞,实则深刻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等级观念和世俗标准的不满与反抗。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精神共鸣才是最重要的,而那块被众人视为稀世珍宝的通灵宝玉,不过是区分贵贱的象征,不能代表真正的价值。他摔玉的举动,是对封建礼教所强调的身份地位的一种蔑视,也体现了他追求平等、自由的朦胧理想。同时,这一事件也为宝黛之间纯真的爱情埋下了伏笔,暗示了他们在思想上的契合和对封建制度的共同叛逆。
薛蟠人命案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薛蟠为了争夺香菱,打死了冯渊,却如同没事人一般,依旧带了家眷进京。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薛蟠的骄横跋扈、草菅人命。他依仗着薛家的权势和财富,视人命如儿戏,根本不把法律和他人的生命放在眼里。而贾雨村在审理此案时,为了讨好贾府和薛家,不顾事实真相,胡乱判案。他的行为揭示了官场的腐败和黑暗,官员们为了个人私利,不惜违背法律和道德准则。这一事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家族利益至上的原则,有钱有势的人可以逍遥法外,而普通百姓的生命却得不到保障。通过薛蟠人命案,作者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司法制度和社会秩序,展现了作品的社会批判主题。
从这些典型事件可以看出,事件与人物塑造有着紧密的关系。典型事件是人物性格的试金石,通过人物在事件中的行为、言语和心理活动,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人物的性格又决定了他们在事件中的表现,不同性格的人物面对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反应和处理方式。而且,典型事件也是展现作品主题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写,作者能够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批判融入其中,使读者在感受人物命运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红楼梦》正是通过众多这样的典型事件,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巨着。
2.每个人物都是主角
在《红楼梦》中,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性格,仿佛都是故事的主角。以王熙凤为例,作者通过一系列事件逐步展现了她复杂多面的性格和独特的“成长”轨迹。
王熙凤首次登场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一声宣告,便将她的泼辣、张狂展现得淋漓尽致。她在贾府中掌管着大小事务,协理宁国府这一事件,充分体现了她的杀伐果断和管理才能。面对宁国府的混乱局面,她迅速制定规则,明确分工,对违反规定的人严惩不贷。“明日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的六十,有要挨打的,只管误!”她的严厉和雷厉风行,让宁国府的秩序迅速得到改善,也凸显了她精明能干的一面。
然而,王熙凤的性格并非单一的正面形象。毒设相思局,展现了她的阴险凶狠。贾瑞对她心怀不轨,她便设计捉弄他,使其最终命丧黄泉。她的手段之狠辣,让人不寒而栗。弄权铁槛寺则暴露了她的贪赃枉法。为了三千两银子,她利用自己的权势,逼迫守备家退婚,导致一对青年男女殉情。她的贪婪和自私,在这一事件中暴露无遗。
计赚尤二姐,更体现了她的口蜜腹剑。她表面上对尤二姐和善亲切,将其接入贾府,暗地里却百般折磨,最终导致尤二姐吞金自尽。她的心机深沉和残忍无情,让人惊叹。但在效戏彩斑衣这一事件中,我们又看到了她善于逢迎的一面。她为了讨贾母欢心,在贾母面前插科打诨,逗得众人哈哈大笑,展现出她的机灵和世故。
这种将每个人物都当作主角来塑造的方式,具有独特之处和显着的艺术效果。它打破了传统小说中以单一主角为核心的叙事模式,使每个角色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性格和故事,让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人物的复杂性。每个角色都不再是简单的配角,而是有着自己的情感、欲望和挣扎,他们的命运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红楼梦》这个庞大而复杂的世界。这种塑造方式也使得作品更加真实可信,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容易地代入不同的角色,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变化,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王熙凤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正是这种独特人物塑造方式的生动体现。
3.次要人物的精心刻画
在《红楼梦》中,作者对次要人物的刻画同样用心良苦,从命名到来历家世都有细致的交代,这些次要人物在作品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生活画面。
作者对次要人物的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