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的运用为《红楼梦》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绛珠仙草还泪”的神话故事,是宝黛爱情悲剧的源头。绛珠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决定下凡以泪还情,这一神话设定赋予了宝黛爱情一种宿命感。它暗示了爱情的纯粹与无私,同时也揭示了爱情的悲剧性。在现实世界中,宝黛的爱情受到封建礼教的重重阻碍,最终以悲剧收场,正如神话中注定的那样。这种神话与现实的交织,让读者感受到命运的不可抗拒,以及人性在命运面前的渺小与无奈。
情节设置的哲理内涵也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例如,贾府的兴衰过程就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贾府曾经是钟鸣鼎食之家,繁华一时,但内部却矛盾重重、腐朽不堪。随着时间的推移,贾府逐渐走向衰败,最终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这一情节设置体现了事物盛极而衰的规律,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不可救药。又如,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这一情节,通过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曲子,预示了众多人物的命运。这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悬念和神秘感,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思考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意义。
《红楼梦》通过石头的象征意义、神话故事的运用和情节设置的哲理内涵等艺术手法,将深刻的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中。这些艺术手法使作品既具有文学价值,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读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能够深入思考人生的真谛。
2.艺术因哲学思想升华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因哲学思想的融入而得到了显着的升华,哲学思想从深度、广度和感染力三个维度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哲学思想加深了作品的深度。《红楼梦》中存在论的哲学思辨,如石与玉、真与假、空与色的悖论,让作品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故事叙述上,而是深入到对存在本质的思考。贾宝玉佩戴通灵宝玉却向往石头般的本真生活,这一情节体现了个体在世俗社会中对自我本真存在的追求与现实束缚之间的冲突,使读者能够深入思考人性与社会的关系。又如,儒释道思想的交织碰撞,儒家伦理的溃败、道家超越的困境、佛家轮回的解构,让作品对社会和人生的批判更加深刻。贾府表面上遵循儒家伦理,实则内部腐朽不堪,这一情节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无力,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批判意义。
哲学思想拓展了作品的广度。生命诗学的终极思考,包括情本体论、死亡美学和时间意识,使作品的主题涵盖了爱情、生命、死亡等多个层面。宝黛之间超越世俗的爱情,众多人物死亡所体现的死亡美学,以及贾府兴衰所反映的时间意识,让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叙事美学的创新突破,如网状结构美学、谶纬美学转化和空间诗学革命,也与哲学思想密切相关。网状结构使故事更加丰富多元,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画卷,这与哲学思想对世界的多元认知相契合。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曲子,不仅预示了人物的命运,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广度。
哲学思想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哲学思想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情感内涵,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情本体论中宝黛的爱情悲剧,让读者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与无奈,从而引发了对爱情的深刻思考。死亡美学中众多人物的悲惨命运,如林黛玉的泪尽而逝、晴雯的含冤而死,让读者对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作品的情感感染力。同时,哲学思想也使作品具有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沧桑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禁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红楼梦》的哲学思想从深度、广度和感染力三个方面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使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红楼梦》的现实启示与跨时空对话
1.对现代文明的启示
《红楼梦》虽成书于封建时代,却对现代文明有着诸多启示,主要体现在消费社会预言、个体觉醒困境和文明转型镜鉴三个方面。
《红楼梦》对消费社会有着前瞻性的预言。书中贾府的奢华生活,从日常饮食到服饰穿戴,从园林建筑到节庆排场,无不展现出过度消费的特征。王熙凤过生日,一顿饭的花费就够庄稼人过一年。这与现代消费社会中人们追求物质享受、过度消费的现象相似。在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盛行,人们为了追求名牌、享受高品质生活,往往陷入过度消费的陷阱,甚至不惜借贷消费。这种消费模式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使人的精神世界变得空虚。《红楼梦》通过贾府的兴衰,警示我们要警惕消费主义的侵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避免陷入物质的泥潭。
个体觉醒困境也是《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