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与宝玉的关系
贾政与宝玉的父子关系复杂而微妙,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心理变化,对宝玉的成长和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起初,贾政对宝玉寄予厚望。宝玉出生时口含通灵宝玉,这一奇异现象让贾政对他充满期待,希望他能走仕途经济之路,通过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延续家族的荣耀。在宝玉年幼时,贾政虽不常陪伴在侧,但内心对他的未来充满憧憬,认为他有成为家族支柱的潜力。
然而,随着宝玉的成长,他的行为逐渐让贾政感到失望。宝玉不喜读四书五经等经典书籍,对仕途经济毫无兴趣,整天与姐妹们混在一起,沉迷于诗词歌赋和儿女情长。他还与优伶交往,做出一些离经叛道的事情。这些行为与贾政所期望的正统之路背道而驰,让贾政觉得宝玉不思进取,难以承担家族的重任。
当宝玉与蒋玉菡交往、金钏儿投井等事件发生后,贾政的失望转化为愤怒。他认为宝玉“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这些行为完全违背了儒家的正统思想。在愤怒之下,他对宝玉动用家法,狠命地打他,试图让他改过自新。此时的贾政,一心想要通过严厉的管教让宝玉走上正途。
但在宝玉挨打后,贾政也有过反思和妥协。他看到宝玉被打得皮开肉绽,心中也有一丝心疼和后悔。他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可能过于粗暴,但又不知如何是好。此后,他对宝玉的管教虽依旧严格,但也不再像之前那样极端。
这种复杂的父子关系对宝玉的成长和性格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贾政的严厉管教让宝玉对仕途经济更加反感,他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东西,形成了叛逆的性格。另一方面,宝玉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父亲的期望和压力,内心充满矛盾和挣扎。他既不想违背自己的意愿去走仕途之路,又不想让父亲彻底失望。这种矛盾的心理贯穿了他的成长过程,使他的性格更加复杂和多面。
5.与其他子女的关系
贾政与贾环、贾珠等子女的关系各有不同,态度也存在明显差异。
对于贾环,贾政虽为父子,但感情较为淡薄。贾环举止粗俗、心胸狭隘,行为多有不端,常做出一些讨人嫌的事。贾政对他的表现极为不满,认为他难成大器,在中秋夜宴上,对贾环的诗作也给予了严厉批评,尽显失望。
而贾珠是贾政的长子,自幼聪明好学,十四岁进学,是家族中有望光宗耀祖的人物。贾政对贾珠寄予厚望,着重培养他走仕途经济之路。可惜贾珠英年早逝,这让贾政痛心不已,也成为他心中的一大遗憾。
贾政对不同子女态度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子女自身的表现和能力。他期望子女能遵循正统,为家族增光添彩,贾珠符合他的期望,而贾环则与之相悖,所以态度截然不同。
五、贾政的社会角色
1.贾府当家人
贾政身为贾府当家人之一,其角色定位至关重要,肩负着管理家族事务、维护家族声誉、延续家族荣耀等多重职责。
在大观园修建一事上,贾政展现出了一定的参与度。他带领清客们游览新园,让宝玉为各处景点题对额,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家族文化建设的重视,也给予了宝玉展示才华的机会。然而,他在整个修建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文化层面的点缀,对于工程的具体规划、资金的合理使用等实际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这导致大观园的修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重了贾府的经济负担。
在家族事务决策方面,贾政虽有一定的话语权,但决策过程往往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决策时更多地遵循传统和规矩,难以适应家族发展的变化。例如,在处理家族内部矛盾和外部事务时,他常常墨守成规,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使得问题不断积累,最终影响了家族的稳定。
贾政管理不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他不谙世情,对家族内部的复杂关系和潜在危机认识不足。他长期沉浸在读书和与清客闲聊之中,对府中实际事务了解甚少,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其二,他的管理能力有限,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在面对家族的经济困境、人员管理等问题时,他往往束手无策,只能依靠他人。其三,他过于注重表面的规矩和礼仪,忽视了家族的实际利益和长远发展。
这些管理不善的后果十分严重。贾府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入不敷出,不得不靠典当财物维持生计。家族内部矛盾激化,人际关系紧张,各种违法乱纪行为时有发生。最终,贾府在各种危机的冲击下,走向了衰败和抄家的悲惨结局。贾政作为贾府当家人,虽然有维护家族的意愿,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未能有效地履行职责,成为了家族衰败的重要因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