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史湘云的结局较为隐晦。在第一百零六回,通过史家两个女人之口,简单提及“姑爷长的很好,为人又和平”“文才也好”,呼应了曲子里“厮配得才貌仙郎”一语。然而,此后剧情急转直下。第一百零九回,侧面交代贾母病危想看湘云,派人去接时得知她丈夫得了暴病,大夫都说难以望好。到一百一十八回,明确交代她丈夫去世,她立志守寡。高鹗此版本主要依据第五回的判词和曲子,强调了史湘云命运的悲剧性。但这种处理方式显得草率和低劣,完全没有考虑第三十一回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伏笔,与曹雪芹原来的艺术构思相去甚远,使得史湘云这个在前八十回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后四十回中黯然失色。
87版电视剧对史湘云结局的演绎独具匠心。剧中,史湘云在家族败落、丈夫早逝后,沦为了歌女。她在一艘游船上卖唱,生活困苦潦倒。当贾宝玉在经历了家族兴衰、看破红尘后,与史湘云在江边偶然相遇。此时的两人,都已历经沧桑,曾经的青梅竹马之情涌上心头,但却只能在命运的捉弄下,无奈地相对无言。这个结局既符合原着中史湘云命运坎坷的暗示,又通过两人的相遇,为故事增添了一份悲凉和无奈。87版电视剧的改编,更注重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的结合,深刻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挣扎,让观众对史湘云的遭遇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还有一些续书版本认为,荣宁籍没后,宝钗早卒,宝玉穷困潦倒,沦为击柝的更夫或看街人,而史湘云出嫁后守寡,最终与宝玉结为夫妇,以此照应“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一伏笔。这类续书虽然考虑了金麒麟的象征意义,但却忽视了第五回图册题咏和《乐中悲》曲子的暗示,显得过于理想化。在《红楼梦》整体的悲剧氛围下,这种大团圆式的结局与原着的主旨相悖,未能真正理解曹雪芹的原意。
不同版本的史湘云结局各有特点和依据。高鹗续写侧重于遵循判词和曲子,但忽略了其他伏笔;87版电视剧注重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的融合,强化了悲剧色彩;而部分续书则过于执着于某一伏笔,偏离了原着的悲剧基调。这些不同的结局演绎,也从侧面反映了《红楼梦》的魅力和影响力,引发了读者和观众对人物命运的深入思考。
3.结局的悲剧意义
史湘云的结局蕴含着深刻的悲剧意义,她的命运起伏宛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无奈。
从个人层面来看,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虽出身名门却寄人篱下,在叔叔婶婶家过着并不轻松的生活。然而,她生性乐观豁达,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境,在贾府中与姐妹们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她的才情、豪爽和纯真,让她成为了众人喜爱的对象。但命运却对她如此残酷,即便曾有过一段看似美满的婚姻,最终也以丈夫早逝而告终,她从此陷入孤独和贫困之中。这种从欢乐到痛苦、从希望到绝望的巨大落差,使她的结局充满了悲剧色彩。她的乐观和坚强在命运的重击下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让人不禁为她的遭遇感到惋惜和痛心。
史湘云的悲剧结局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在那个时代,家族的兴衰荣辱往往决定了个人的命运。史湘云出身于四大家族之一的史家,但随着家族的衰落,她的生活也逐渐陷入困境。婚姻在封建社会中并非基于爱情,而是家族利益的交换。史湘云即便嫁给了才貌仙郎,也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丈夫的早逝让她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这表明在封建社会中,个人的命运往往无法自主掌控,只能任由家族和社会的摆布。
史湘云的悲剧对《红楼梦》的主题起到了深化作用。《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史湘云的命运是众多人物命运的一个缩影,她的悲剧与其他人物的悲剧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小说宏大的悲剧画卷。通过她的故事,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扭曲。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命运、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让人们意识到在封建社会的枷锁下,人们的美好愿望和追求往往难以实现。
史湘云的结局是《红楼梦》悲剧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通过她的故事,曹雪芹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和弊端,让读者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她的形象和命运,将永远留在读者的心中,成为《红楼梦》中一抹难以忘怀的悲剧色彩。
六、史湘云的文化意义
1.女性形象的突破
在《红楼梦》众多女性形象中,史湘云宛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传统女性形象的夜空,展现出独特的光芒,实现了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大胆突破与创新。
传统女性形象往往被要求温柔婉约、含蓄内敛,言行举止需遵循严格的礼仪规范。然而,史湘云却截然不同。她心直口快,说话从不拐弯抹角。在观戏时,她直言小戏子像林黛玉,全然不顾及可能引发的尴尬局面,这种坦率在传统女性中极为罕见。她的开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