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才华和智慧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封建社会,女性的才华往往被忽视,她虽然精通诗词书画、知晓诸子百家,但这些才华只能在闺阁中偶尔展现,无法在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得到认可。她试图协助探春管理大观园,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但这也只是在封建家族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
薛宝钗的个人悲剧是她自身性格和价值观局限性的必然结果。她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失去了自我,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成为了封建社会的又一个牺牲品。
六、薛宝钗的人物评价
1.书中人物评价
在《红楼梦》中,不同人物对薛宝钗有着各异的评价,这些评价从侧面反映出她在不同人眼中的形象和特点。
贾母作为贾府的最高长辈,对薛宝钗颇为赞赏。她认为薛宝钗“稳重和平”,这一评价体现出在贾母眼中,薛宝钗是一个举止端庄、性情温和的大家闺秀。在贾母为薛宝钗过生日时,她点戏点菜都迎合贾母喜好,这种乖巧懂事的行为让贾母觉得她懂得礼数,能够讨长辈欢心,符合封建家族对理想晚辈的要求。
王夫人对薛宝钗十分青睐,视她为理想的儿媳人选。金钏儿投井事件后,薛宝钗主动安慰王夫人,淡化事件的严重性,还拿出自己的衣服给金钏儿妆裹。这让王夫人觉得薛宝钗懂事体贴,能够理解自己的处境,在关键时刻给予支持。在王夫人心中,薛宝钗是一个能够遵循封建礼教、维护家族利益的人。
贾宝玉对薛宝钗的态度较为复杂。他一方面欣赏薛宝钗的美貌和才华,但另一方面又对她多次劝自己走“仕途经济”之路感到反感,认为她是“国贼禄鬼之流”。这反映出在贾宝玉眼中,薛宝钗虽然有着出众的外在条件,但她所秉持的封建价值观与自己追求自由、叛逆的思想背道而驰。
林黛玉最初对薛宝钗充满猜疑和敌意,认为她是自己与贾宝玉爱情的竞争对手。然而,随着相处,她逐渐改变了看法。在薛宝钗送燕窝等补品关心她,并细心叮嘱调养身体后,林黛玉感受到了她的真诚。这表明在林黛玉眼中,薛宝钗从最初那个可能威胁自己爱情的人,转变为一个可以交心、关心自己的朋友。
史湘云对薛宝钗极为喜爱,甚至希望她是自己的亲姐姐,称她“完美无瑕”。史湘云自幼生活不如意,而薛宝钗对她关怀备至,帮她筹备螃蟹宴,解决经济困难。在史湘云看来,薛宝钗是一个温柔善良、善解人意的人,能够在自己困难时伸出援手。
不同人物对薛宝钗的评价,反映出她形象的多面性。在长辈眼中,她是符合封建礼教规范、懂事得体的晚辈;在贾宝玉眼中,她是封建价值观的代表;在林黛玉和史湘云等同辈眼中,她既有令人反感的一面,也有真诚善良的一面。这些评价共同勾勒出薛宝钗复杂而立体的人物形象。
2.后世读者评价
后世读者对薛宝钗的评价褒贬不一,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观点。
一些读者对薛宝钗赞赏有加。他们认为薛宝钗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博学多才,是封建时代淑女的典范。她精通诗词书画,在文学创作和鉴赏方面造诣颇高,如《柳絮词·临江仙》展现出的才情令人赞叹。在为人处世上,她世故圆滑却又不失分寸,能够在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应对自如,维护好各方的利益和关系。她对史湘云、邢岫烟等的帮助,体现出她温柔善良、善解人意的一面,赢得了众人的好感。这些读者欣赏她的稳重、理性和识大体,认为她是一个有智慧、有涵养的女性。
然而,也有不少读者对薛宝钗持批评态度。他们觉得薛宝钗过于世故圆滑,甚至有些虚伪矫情。她在贾母面前投其所好,在金钏儿投井事件中对王夫人的安慰,都被认为是为了讨好长辈、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做出的刻意行为。她对封建礼教盲目遵从,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被视为封建思想的卫道士,压抑了人性的自由发展。她与贾宝玉的婚姻,也被看作是封建家族利益的牺牲品,她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无奈却又顺从的角色,缺乏对爱情的追求和反抗精神。
褒贬不一的原因和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她的性格和价值观上。赞赏者看重她在封建礼教框架内的优秀表现,认为她是适应社会规则的典范;而批评者则更强调她对封建礼教的屈从和人性的压抑,认为她失去了自我和真诚。
不同评价背后存在着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赞赏薛宝钗的读者,可能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重视礼仪、道德和社会秩序,欣赏她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行为和品质。而批评她的读者,往往受到现代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价值观的影响,更注重个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