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节关联来讲,贾宝玉的行为和决策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他的叛逆性格导致了与封建礼教的冲突,如宝玉挨打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他与贾政之间的矛盾,也揭示了封建家族内部的复杂关系。他的爱情故事引发了一系列的情感纠葛和矛盾冲突,成为故事的重要线索。他在家族兴衰中的经历,见证了贾府从繁华走向衰败的过程,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不可救药。
贾宝玉在《红楼梦》中的中心人物地位,通过他与众多人物的关联和对情节的推动得以确立。他是故事的核心,承载着作者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思考,让读者在他的故事中领略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风貌和人生的悲欢离合。
2.推动情节发展
贾宝玉的行为和决策在《红楼梦》情节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爱情故事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真挚而曲折,他们的情感纠葛引发了一系列的情节冲突。两人时常因误会而争吵,如宝玉担心黛玉误会自己与宝钗的关系,解释不清反而让黛玉更加伤心,这些小摩擦不断加深他们之间的感情,也牵动着周围人的神经。同时,“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矛盾,使得家族内部产生了不同的立场和态度,加剧了情节的紧张感。而他们爱情的悲剧结局,更是成为了故事的高潮,引发了读者的深刻共鸣。
贾宝玉与家族的矛盾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他对封建礼教和仕途经济的反感,与贾政的期望产生了巨大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宝玉挨打这一重要情节。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父子之间的矛盾,也揭示了封建家族内部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挨打后的宝玉并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叛逆思想,进一步加剧了他与家族的矛盾。
此外,贾宝玉的一些行为还引发了其他情节的发展。他与琪官的交往,导致忠顺王府派人来贾府索要琪官,这一事件成为了宝玉挨打的导火索之一。他对丫鬟们的关爱和尊重,也引发了一些故事,如金钏儿投井、晴雯被逐等,这些情节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贾宝玉的行为和决策在《红楼梦》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推动了情节的跌宕起伏,使故事更加丰富和精彩。
3.体现主题思想
贾宝玉形象宛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怀这两大主题思想。
在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方面,贾宝玉的言行是有力的武器。他厌恶科举制度,将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斥为“禄蠹”,这是对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公然挑战。封建礼教强调“文死谏,武死战”,他却嗤之以鼻,认为这是愚忠之举,揭示了封建道德原则的虚伪。他反对男尊女卑观念,提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尊重女性的才情和个性,与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形成鲜明对比。他的叛逆行为,如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不遵循封建礼仪,都表明他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反抗,让读者看到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在对人性的关怀上,贾宝玉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对身边的姐妹们和丫鬟们充满关爱和尊重,与她们平等相处,关心她们的喜怒哀乐。他与林黛玉的爱情,建立在相互理解和精神共鸣的基础上,是对真挚情感的追求,体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他对弱者充满同情,金钏儿投井、晴雯被逐,都让他悲痛不已,尽力去保护她们。他的这些行为,表达了对人性自由、平等和尊严的追求,呼吁人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释放人性的光辉。
贾宝玉形象通过自身的言行和经历,深刻地体现了《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怀这两大主题思想,让读者在感受故事的同时,对封建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八、红学研究中的贾宝玉
1.不同观点解读
在红学研究中,对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和解读。
许多研究者认为贾宝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他生长在钟鸣鼎食的荣国府,本应遵循封建礼教,走仕途经济之路,光宗耀祖。然而,他却极度厌恶科举制度,把那些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称作“禄蠹”,对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章毫无兴趣,反而钟情于诗词曲赋之类的性情文学。他不遵守封建礼教的繁琐规矩,对晨昏定省等礼仪敷衍了事,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他的这些行为与封建贵族阶级的传统观念背道而驰,是对封建制度的公然挑战。
也有观点将贾宝玉视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