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同样起到了渲染悲剧氛围的作用。迎春在病重时与贾母告别,说“可怜我只是没有再来的时候了”,这句话简短而凄凉,充满了对生命的无奈和对家人的不舍。她的话语中透露出深深的悲哀,让读者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而贾母等人面对迎春的死亡,虽有悲伤,但也只能无奈接受,这种无力改变命运的心理,也让悲剧氛围更加浓厚。
这种悲剧氛围的渲染对主题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迎春的婚姻是一场政治交易,她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只能被父亲随意许配给孙绍祖,最终成为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男尊女卑思想的毒害。在夫家,迎春作为女性毫无地位可言,只能默默忍受丈夫的折磨。通过迎春之死等情节渲染的悲剧氛围,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其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从而突出了作品批判封建制度的主题。
3.伏笔与暗示
《红楼梦》第一百九回中暗藏诸多伏笔与暗示,宛如散落的珍珠,为后续情节发展巧妙铺垫,增添了故事的神秘与连贯。
贾母送宝玉祖传玉这一情节,是不容忽视的伏笔。贾母突然想起祖传玉并送给宝玉,清末学者王柏沆认为“玦者,离也。昔是生离,今是死别”,这或许暗示着宝玉与贾府众人的分离。宝玉作为贾府的核心人物,他的命运走向与家族兴衰紧密相连。此玉的出现,可能预示着宝玉未来将经历重大变故,与贾府逐渐疏离,甚至可能是家族衰败的一个征兆。
迎春之死同样是重要的暗示。迎春在夫家遭受孙绍祖的折磨,最终含恨离世。这不仅反映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也暗示着贾府其他女性的命运可能同样悲惨。在封建社会,女性的婚姻往往不由自己做主,迎春的悲剧可能是其他姐妹命运的缩影。如探春远嫁、惜春出家等,都可能在迎春之死这一情节中有所暗示,预示着贾府女性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难以逃脱悲惨的结局。
宝玉对黛玉的思念以及与五儿的误会,也为后续情节埋下了伏笔。宝玉对黛玉的深情难以割舍,他的思念之情可能会在未来引发更多的情感冲突。而与五儿的误会,虽然看似是一个小插曲,但可能会影响到宝玉与宝钗之间的关系。宝钗对宝玉的关心和劝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她对这段婚姻的重视。然而,宝玉心中始终只有黛玉,这可能会导致宝钗与宝玉之间产生隔阂,为他们的婚姻生活增添变数。
此外,薛蝌婚事的提及,也暗示着薛家与贾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薛家希望通过这门婚事巩固与贾府的联系,为家族的未来寻求保障。但在贾府逐渐衰败的背景下,这门婚事能否如薛家所愿,为家族带来好运,还是会因为贾府的衰落而受到影响,都为后续情节留下了悬念。
本回中的伏笔与暗示,如同隐藏在暗处的线索,为后续情节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暗示。它们使故事更加连贯,也让读者对未来的情节充满了期待。
五、主题思想探讨
1.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
在《红楼梦》第一百九回中,迎春的悲惨命运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封建婚姻制度对女性的迫害和摧残,深刻揭示了这一制度的不合理性和危害性。
封建婚姻制度下,女性毫无婚姻自主权,迎春便是典型的受害者。她的婚姻完全由父母包办,父亲贾赦为了一己私利,将她随意许配给孙绍祖。这种婚姻并非基于感情,而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交易。贾赦为了五千两银子的债务,将女儿推向了火坑。迎春没有任何反抗的权利,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她无法选择自己的伴侣,只能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使得她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孙绍祖的恶劣行径进一步凸显了封建婚姻制度对女性的迫害。他性情暴躁、粗俗不堪且贪婪成性,根本不把迎春这个公府千金放在眼里。他对迎春肆意打骂、百般折磨,在精神和肉体上都给迎春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迎春在夫家毫无地位可言,生活苦不堪言。她的泪水只能往肚子里咽,心中的痛苦无人诉说。而在封建婚姻制度下,女性一旦嫁入夫家,就如同泼出去的水,只能依附于丈夫,即使遭受虐待也无处可逃。
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性还体现在它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上。在封建社会,女性被要求遵守三从四德,必须顺从丈夫,即使丈夫行为不端,女性也不能反抗。迎春性格懦弱,逆来顺受,她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温顺、忍让,要遵守封建礼教的规范。这种教育使得她在面对孙绍祖的恶行时,不敢违背封建礼教的要求,只能默默忍受。她的懦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封建婚姻制度长期压迫的结果。
从社会层面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