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官场黑暗与人性丑恶
贾雨村的为官经历和本回情节,充分展现了小说所反映的官场黑暗和人性丑恶现象。贾雨村初入官场时,也曾有过抱负和理想,但在官场的黑暗环境中,他逐渐迷失了自我。在处理薛蟠打死冯渊一案时,他为了讨好四大家族,不顾案件的真相和正义,胡乱判案,草菅人命。这种行为表明他已经被官场的黑暗所腐蚀,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到了本回,贾雨村被任命为京兆府尹,并兼任税务,他在官场中继续追逐名利,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他为了迎合上司、谋取私利,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他的为官之道完全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对官场的黑暗现象习以为常,甚至成为了这种黑暗现象的推动者。
贾雨村的行为反映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官员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和权势,不择手段地讨好上司、欺压百姓,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荡然无存。同时,贾雨村的性格转变也体现了人性的丑恶。他从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书生,变成了一个虚伪、贪婪、自私的官员,这种转变让人感到悲哀和无奈。他的故事警示着人们,在权力和利益的诱惑面前,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要被黑暗的现实所吞噬。
五、艺术特色分析
1.情节设置技巧
(23)悬念与伏笔运用
在《红楼梦》第一百三回中,悬念和伏笔的设置巧妙而精妙,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悬念的设置让读者始终保持着好奇心。例如,贾雨村在庙中遇到甄士隐后,甄士隐对他的问题一概不解,还劝他速渡黄河暗示有危险。这使得读者不禁好奇,贾雨村是否会听从劝告?黄河对岸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危险?这种悬念的营造,吸引着读者继续往下阅读,想要探寻后续的发展。
伏笔的运用则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线索。夏金桂施毒事件中,前文描写她对香菱假意关怀备至,亲自熬汤,这其实是为她后续的施毒计划埋下了伏笔。读者在看到她的和善举动时,可能不会立刻意识到其中的阴谋,但随着情节的推进,当真相浮出水面,就会恍然大悟,感受到作者情节设置的精妙。
宝蟾在汤里动手脚这一情节也有伏笔。她看到夏金桂对香菱关怀有加后心生妒恨,这种情绪的积累为她在汤里动手脚的行为埋下了伏笔。当夏金桂误喝毒汤死亡时,读者回顾前文,会发现一切都有迹可循。
这些悬念和伏笔的设置,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猜测和推理,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也使得情节更加紧凑和连贯,让读者沉浸在小说的世界中,难以自拔。
(24)情节的曲折性与戏剧性
本回情节的曲折性和戏剧性十分突出,极大地提升了小说的吸引力。
夏金桂施毒事件充满了曲折。她精心策划毒害香菱,本以为一切尽在掌握,然而宝蟾的介入却让事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宝蟾出于嫉妒在汤里动手脚,结果阴错阳差,夏金桂自己喝下了毒汤,这种反转极具戏剧性。原本的施毒者变成了受害者,让读者大跌眼镜,也深刻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
贾雨村与甄士隐的相遇情节同样曲折。贾雨村在官场中追名逐利,迷失了本性,遇到甄士隐本是一个领悟人生真谛的契机。但甄士隐对他的问题一概不解,劝他速渡黄河,而贾雨村却未能听从劝告。之后庙中起火,甄士隐神秘消失,这一系列的情节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戏剧性。
这种曲折性和戏剧性的情节设置,让小说充满了张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心情会随着情节的起伏而跌宕。他们会为夏金桂的阴谋得逞而紧张,为她的意外死亡而惊讶;会为贾雨村的执迷不悟而叹息,为甄士隐的神秘消失而好奇。这种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得读者更加投入地阅,被小说的魅力所深深吸引,也让《红楼梦》成为了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2.语言风格特点
(25)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本回中人物对话极具个性化,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夏金桂与香菱的对话,尽显其嚣张跋扈与阴险狡诈。她假意关怀香菱时,话语中带着虚伪的温柔,“你这身子也该补补了,我亲自给你熬了汤,快趁热喝了。”表面上是关心,实则暗藏杀机,这种阴阳怪气的表达将她的歹毒刻画得入木三分。而香菱的回应则谦卑恭顺,“多谢姑娘费心,香菱这就喝。”体现出她寄人篱下、小心翼翼的性格。
贾雨村与甄士隐的对话,凸显了两人不同的心境和追求。贾雨村急切地向甄士隐表达敬意并请求指点迷津,言辞中充满了对功名利禄的执着,“还望仙长不吝赐教,雨村感激不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