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爷!”包拯诚恳地说道,“包拯资历尚浅,难当大任。”
“况且,朝廷正值变法阶段,离不开相爷!”
“相爷若是离开朝堂,谁来主持变法?”
“朝廷多事,仅凭包拯,怕是力不从心啊!”
包拯真情流露,实话实说。
士大夫集团的根基太牢固,包拯一个人的话,未必能和士大夫集团抗衡。
其次。
范仲淹某些政见和包拯难免冲突,可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尤其是在变法上面,两人有着同样的政治理想和抱负,都想让大宋富国强兵,可谓不谋而合。
但偌大的国家,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包拯也担心自己一个人应付不过来。
内心里,包拯并不希望范仲淹退位。
“老夫心意已决,包大人无须再劝,你的能力,老夫还不清楚么,老夫对你有信心,定能比老夫做得更好。”
说心里话,范仲淹其实早就想隐退了。
虽然包拯并没有和他争权的意思,可包拯思想太超前,不少政治主张为人所不能理解,范仲淹也如此。
以至于,他这个宰相当得很尴尬。
对他来说,待在这个位置上,反而是在阻碍包拯的发挥,阻碍国家的进步。
与其占着茅坑不拉屎,不如主动退位让贤,给自己留一点体面。
见他去意已决,包拯也奈何不得。
第二天,范仲淹便向皇上递交辞呈,极力推荐包拯来担任宰相。
赵祯震惊不已,不知范仲淹为何会突然萌生退隐之心,难道是受了什么委屈,毕竟他对范仲淹一直都言听计从,对他的信任,不亚于包拯。
更重要的是,范仲淹的政治主张和他更为契合,反观包拯,思想太过激进,要是让包拯来担任首辅大臣,统领百官,赵祯反而觉得并不是最合适的人选。
倒不是因为怀疑包拯的能力,而是包拯的思想太过前卫,以至于行为处事,令人难以琢磨,难以理解,也难以接受。
在赵祯心里,范仲淹就是最佳的宰相人选,和包拯形成完美的互补。
“爱卿可是遇到了什么委屈?突然想离开朝堂!”
范仲淹坦然笑道:“陛下对臣言听计从,引为知己,老臣并无任何委屈,只是朝中有比老臣更合适的宰相人选。”
“爱卿说的是包拯?”
“不错,陛下,包拯的能力,有目共睹。变法多年,他的政治主张也逐一应验,大宋国力蒸蒸日上,日新月异。”
“如今,短短两年时间,三冗问题已得到缓解,大宋军队战斗力也显着提高。”
“朝廷财政税收,逐年增长,流民数量逐年减少。”
“说起来,这些都是包拯的功劳,老臣不过是按部就班,推行变法罢了。”
“然则,包拯之才远非这些,老臣坐在这个位置上,无法让包拯发挥他的真正才能,反而是一种阻碍。”
“为了朝廷,为了大宋,臣心甘情愿退位让贤。”
赵祯没想到范仲淹有如此的格局和胸怀,心中越发敬佩。
换做任何一个人,也绝不可能甘心退位,主动让住宰相的位置。
纵观古今,打着灯笼都找不到这样的人。
可见范仲淹心里对包拯的推崇。
“包卿之才,朕自然知晓,可他思想太过前卫激进,且为人又太过刚正,朕担心他做了宰相,会大开杀戒,反而适得其反。”
宰相人选,需要的是一个处事圆润,平衡各方势力,还需要把控大局的人,比如吕夷简。
而包拯性格刚正,眼睛里容不下沙子,让他来当宰相,未必就是一件好事,甚至会适得其反。
范仲淹听到这里,不由笑了起来:“看来,陛下对包拯的了解,还停留在以前。”
“包拯为官多年,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只有一腔孤勇的少年了,老臣倒是觉得,自从包拯担任三司使,参知政事以来,已然精明老练,做事沉稳,进退有度,足以胜任宰辅之位,陛下无需多虑。”
“包拯担任宰辅,必能引领大宋飞黄腾达,扶摇直上,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帝国。”
听范仲淹这么一说,赵祯不由得热血沸腾,范仲淹对包拯的评价如此之高?
一个前所未有的帝国?
这话,赵祯以前也就听包拯说过,他要的是一个远超汉唐的大宋。
起初,赵祯没太在意,全当是包拯的理想和抱负。
毕竟那时候的大宋积贫积弱,积重难返,弊病横生,连三冗问题都难以解决。
然,短短几年之间,大宋在包拯和范仲淹推行变法之后,便扶摇直上,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甚至打败西夏和辽国,收复幽云十六州。
大宋现在的国力,已远非番邦所能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