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大明第一搅屎棍 > 第627章 我还道是谁,原来是熟人呀

第627章 我还道是谁,原来是熟人呀(1/2)

    在选定官山作为防御阵地之后,张世康曾与孙维藩、黄得功、吴三桂等主要将领,就鞑子可能做出的攻击模式一一做了推演。

    最终才根据近卫军的情况,以及地形地势,确定了现在的阵地格局,这也是新式火器作战模式的一种尝试。

    总的来说,火炮阵地为中心,火枪方阵为最大屏障,而长枪兵、镗粑手、盾牌兵、轻骑兵、重骑兵则为辅。

    阵地用于迟滞敌人进攻速度的壕沟,也是根据需要挖掘的,也就是制造总局没有研制出来手榴弹,否则壕沟的作用将更大。

    随着军令的下达,被点了名的士兵迅速起身,一边整理行囊一边就开始列队。

    敌人从多方面进攻,火器营自然也要多方面列方阵,时间紧迫,这十分考验军队的调度能力。

    好在是自打朝廷能给军队足额军饷,以及改善了伙食之后,各军队的操练也都是变成了每日进行。

    尤其是近卫军的火器营,是张世康一手带出来的,他从火器营组建之日起,就不断地强调方阵协同,甚至对变换阵型的时间做过多次考核。

    只一刻钟功夫不到,各方阵就已经抵达既定位置,并重新列好了攻击阵型。

    多尔衮虎视眈眈的望着前方的近卫军阵地,张世康曾多次侮辱过他,不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个人上。

    可是在这一刻,多尔衮心里反倒没有多少愤怒,真正的大战让人冷静,这也是一个出色的将领该有的品质。

    “传我军令,所有人列阵,盾牌兵在前,枪兵其后,弓手次之,骑兵暂缓等待时机。

    所有人列队缓步而行,不得乱了阵型!”

    多尔衮的声音浑厚而不可置疑,下面的将官立即开始执行。

    与梅林、苏克萨哈直接发起冲锋不同,多尔衮选择了列队为一个整体,他这其实是在赌。

    赌近卫军根本不可能主动从壕沟里出来发起进攻,那么他完全没必要在两三里的距离上就开始冲锋,徒劳浪费士兵体力。

    两万多人就这么开始前进,乌泱泱一大片,而在此同时,另一侧的代善也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这种进攻模式。

    在高地上观察着局势的张世康皱了皱眉头嘀咕道:

    “狗日的还真叫他们发现了盲点,这下不动用火炮,估摸着就不好办了。”

    这次突然的决战,建奴虽然没有时间准备战车,但盾牌兵却比以往要多出几倍来。

    张世康有理由相信,这就是为了堤防火枪手准备的。

    轻质盾牌火枪倒是可以击穿,但在梅林进攻的时候他就通过望远镜发现了,建奴的新盾牌介于重盾和轻盾之间,对火枪有着不错的防护能力。

    此前梅林虽然也配备了不少盾牌兵,但由于冲锋的过程中就乱了队形,以至于无法组成严密的盾牌防御网。

    又因为壕沟进一步打乱了他们的防御,才能在一刻钟之内将他们击溃。

    而后来的苏克萨哈显然并未足够的吸取教训,仍旧还在与壕沟死磕,最终也被击退。

    这次的敌人学聪明了,开始列阵缓步接近。

    这与一百年后欧罗巴人的排队枪毙战术不谋而合,那时的战场双方,互相接近的过程都是缓步。

    不为别的,就是为了队列整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火枪的真正优势。

    同样的, 如果要防御,也需要组成一道密集的防御阵线,战车当然最好,可以阻挡弹丸的盾牌也勉强可以,但需要更加注意队形。

    但是,这所有的一切有个前提,那就是没有火炮的存在。

    不论是重盾手还是战车,在火炮面前都是弟弟。

    在没有见识到近卫军大口径铜炮的前提下,能选择这种阵型,已经可以证明敌方指挥官的精明了。

    可近卫军的火炮是留给总攻的时候用的,现在用虽然可以解燃眉之急,但却可能让皇太极改变策略。

    思量再三,张世康扭头对待命的传令兵道:

    “告诉孙维藩,若建奴只在两个方向发起进攻,仍旧不得动用秘密武器,或许可以使用虎蹲炮。”

    大口径、大批量火炮的密集攻势,可能整场战争就只有一次机会。

    实际上欧罗巴人完成工业革命之前,一次性动用百门火炮的战斗,在整个世界都是屈指可数的。

    即使是欧罗巴人的宗教同盟战争,单次战役顶多也就三四十门火炮。

    不是造不出来,而是用不起,也消耗不起,为了制造更多火药,英格兰国王甚至承包了全国的厕所清理工作,只是为了得到硝。

    而张世康这次绝对是开了历史之先河,他的身后足足有三百门重炮。

    大明不缺硝石,朝廷为了这场战斗准备了许久,单是火药就足够用上一年,倘若不是粮食紧缺,需要尽量避免打持久战,张世康真不打算冒险主动被围。

    而他所说的虎蹲炮,是一种小型火炮,也算是弗朗机火炮的变种。

    这种炮结构简单,一根炮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