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底层百姓与官宦子弟,受到的教育不一样,根本没办法比,而科举每年招收的人员,却是恒定的。
这就非常的尴尬了。
让你考,但是,由于资源的不同,你考不过别人。
任何时代,学习都是一件需要成本的事情,这个成本不仅限于书籍,还有吃喝拉撒等等。
尤其是古代,一边种地一边学习?
不能说绝对不可能,至少,大部分的普通百姓是不行的。
古代大多数的读书人,基本上只能苦读,将担子压到家里人身上,尤其是妻子。
毕竟,古代结婚还早。
可能都已经有孩子了,还在苦读呢。
一年考不上?
三年考不上?
五年考不上?
慢慢的,谁能继续坚持下去?
久而久之,读书的热情,会被一点点磨灭。
这个时候,朱元璋又想了一个办法,一次考不上,那就年年考,而且一旦考上了,那就从此不交税、不纳粮了!
望梅止渴的道理,人尽皆知。
大明的科考,与望梅止渴差不多,只是科考能够考中,虽然几率很小,但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那么一些幸运儿脱颖而出。
每当这个时候,朝廷便会大肆的宣扬,给予那些没有考中的读书人,重新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