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扶宋从皇帝住我家开始 > 第九十七章 原来你是

第九十七章 原来你是(1/2)

    却说赵孟启星夜兼程赶往大兴府。

    次日傍晚,大兴城下。

    早在宋初,太宗赵光义在高梁河兵败辽国,彻底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统治权。

    辽国升幽州府为南京,又称燕京。

    金国时期,海陵王迁都燕京,改名永安府,后又改名大兴府。

    金末军阀乱战,蒙古人大肆南下破坏,大兴城几经沉浮,近乎残垣断壁。

    就在这种情况下宋朝接手大兴城这个烂摊子。

    淳佑早年,河北置制使董槐曾下令修缮大兴城,调用数千民夫加固城墙,开挖河道,大兴城才恢复了一些生机。

    淳佑末期,赵官家有了迁都的念头,暗中调役夫拓宽大兴城墙,前后三四年,役夫人数也不定,工程进度缓慢。

    宝佑元年始,赵官家不再掩饰迁都的想法,下决心大兴木土,零零总总征调近五十万役夫来此,新都规建变的轰轰烈烈。

    赵孟启立于城前,望着近十五米高的土墙不禁感叹巍峨,若等外墙垒砌上青石砖会更显霸气。

    当然从远处看去城墙延伸处尚有许多高短不一的缺口,离完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来者何人?为何夜闯城关!”

    大兴府守卫全是黑炭军精锐,长矛一横,声高气足。

    “本官是贵州刺史赵孟启,欲见李府君,还不速速开门!”

    事态紧急,赵孟启打马上前,丝毫没有下马的意思,也未出示什么信物之类。

    在守卫看来此人姿态傲慢的很,但偏偏是这种人他们不敢得罪:“赵刺史稍等,小人这就去通报。”

    半刻左右,一位中年将领大步走出城门,只看了赵孟启一眼便单膝跪地,抱拳拱手:“末将夏松拜见赵刺史。”

    这个魁梧的大胖子赵孟启见过,他的父亲是寿春郡开国侯夏贵,曾多次到雍王府述职。

    黑炭军是大宋边军中最多的一支,战兵、辅兵、驻兵加起来有十三四万人,当年全平章为防止吕文德一人坐大,便分出了两支兵马给吕文焕和夏贵。

    虽说三部仍合称黑炭军,但吕文德直属战兵不超过五万人。

    夏贵此人曾在禁军履职,当过全平章亲卫,对全平章是忠心耿耿,甚至超过了与自己有同乡之谊、提携之恩的吕文德。

    民间有句话叫做:凡为将,出禁军。凡为都统制,出亲卫营。说来也巧,大宋如今的高级将领有六七成是从全相帅的亲卫营爬上来的,譬如刘整、王坚、郭侃、汪德臣等等。

    全平章用三十年光阴为大宋编织了一张高级将领组成的守护网。

    “夏统制不必多礼,你来的正好,速调一队人马随我去柴哨庄!”

    赵孟启并没有听杨彦全再去找李庭芝,而是直接命令夏松出兵,想的是可以节省一点时间。

    “领兵?不知是何事让赵刺史如此急切?”

    夏松闻言心中也打着思量,若放在平时,夏松提一队兵马去打猎都不成问题,毕竟边军自治权很高,夏松的顶头上司又是自家父亲,没那么多顾虑。

    但牵扯到赵孟启就另当别论了,赵孟启的一举一动可是要上达天听的,官家本来就对边军防控之心很重,更不想见边军肆意妄为,此间火候不好掌握,很容易献殷勤不成,反落一身骚。

    这个兵不好出,还是要走正规程序,告知李庭芝与夏贵,由双方协定后再出兵为佳。

    “问这么多做甚?快些出兵便是。”赵孟启不耐烦道。

    “好,末将这就去营中提兵马,赵刺史入城稍等。”夏松答应的十分干脆。

    “速度要快!”

    夏松领命后快步入城,寻了一马直奔军营,此番忙碌全表现在赵孟启面前。

    实则黑炭军在城东就有驻兵,夏松舍近求远无非是拖延一些时间,再派人去告知李庭芝与夏贵。

    赵孟启一行人入城,城内少见民房建筑,到处堆的都是木材石料,看起来乱糟糟的,不过赵孟启更好奇皇城的建设,等事情结束后他定要去看看。

    说句大不敬的话,官家已过天命之年,不出意外的话定是没有自己住的时间长,临安府的皇城太小了,彰显不了皇家气派。

    一个多时辰后,夏松披甲姗姗来迟,身后跟着五六十骑,李庭芝与夏贵都没有露面,给足了赵孟启面子。

    “怎这么慢?”赵孟启火气已到了爆发的边缘。

    “刺史容禀,城东距大营甚远,又值晚间,整顿兵马又耗了一些时间,末将已是全速赶来。”

    “好了!不必解释这么多,连夜出发去柴哨庄,一应情况我在路上与你细说。”

    “末将领命。”

    等骑兵赶到柴哨庄已是翌日清晨。

    庄内仍有淡淡的烟雾升空,庄外遍地伏尸,雪又落下了,遮盖了血迹,冻僵了尸体。

    赵孟启在一处农家院中再见杨彦全。

    杨彦全围火而坐,见赵孟启到来,立马起身。

    “杨兄情况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