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翔图书

字:
关灯 护眼
蓝翔图书 > 魂穿刘禅:开局安居平五路 > 第262章 江东局势

第262章 江东局势(1/2)

    公元227年,建兴五年四月。

    南阳,顺阳大营。

    刘禅端坐于帅案之后,历经多年南征北战,他眼中褪去了曾经的懵懂,多以沉稳取而代之。

    他的皮肤因常年奔波于军旅,染上了一层健康的小麦色,更添几分英气,高挺的鼻梁之上,一头乌发整齐束起,几缕碎发垂落在鬓角。

    其身着一袭黑色劲装,领口和袖口皆绣着银色龙纹,更衬气宇轩昂,尽管才二十一岁,但已然雕琢出一代君王的气度。

    ……

    昨日,长安那边传来消息,张皇后喜诞皇子,刘禅闻消息大喜过望,诸葛亮与众将也纷纷道喜。

    “恭喜陛下喜得皇长子,此乃我大汉之福!”

    喜悦的氛围稍稍平息后,刘禅决定为皇长子起名。

    最终,刘禅通告群臣:

    “皇长子取名为刘璿。‘璿’者,美玉也,又象征北斗第二星,朕望他如美玉般温润而泽,拥有高尚品德,日后能像北斗星指引方向那般,为我大汉的江山社稷指引前行之路。”

    ……

    而今日,长安方向有两封奏书一同抵达,分别来自狄仁杰与宋濂。

    刘禅展开第一封狄仁杰的奏书,只见其上笔墨饱满写道:

    (陛下御览,臣狄仁杰启奏。

    近日关中槐里县之事,备受瞩目。

    槐里县令范仲淹,实乃难得之能臣。

    值此灾年,粮价动荡,百姓苦不堪言。

    范仲淹巧用谋略,使各方粮商从洛阳及陇右等地调配粮食,致使关中区域粮食充盈,供求失衡之态得以扭转,槐里县粮价暴跌,周边数县粮价亦回归正常,此等功绩,不可磨灭。

    其以工代赈之法,借修缮县衙与城墙之机,为槐里百姓谋得生计,实乃一举两得。

    此等举措,尽显其心系百姓、智谋过人之品质。

    臣以为,范仲淹有如此大才,当予以升职任用,使其能在更重要之岗位上,为大汉江山社稷效力,为百姓谋福祉。)

    看完后,刘禅一愣。

    好家伙,原来朕年前摇到的范仲淹,已在朕的麾下担任县令了。

    随后,刘禅放下狄仁杰的奏书,又拿起宋濂的奏书,只见宋濂笔锋凌厉:

    (陛下明鉴,臣宋濂启奏。

    今闻槐里县县令范仲淹所作所为,实令臣痛心疾首。

    值此灾年,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正需朝廷休养生息之策。

    然范仲淹却反其道而行之,其在灾年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且其不顾百姓死活,举办诗词歌会,广邀富家子弟,整日声色犬马,纵情享乐。

    此举无疑是将个人欢乐建立在百姓痛苦之上,全然忘却为官之职责,忘了圣人的教导,有负陛下圣恩。

    范仲淹之行为,严重违背了朝廷与民休养之宗旨,与圣人之道背离,损害大汉根基。

    若不加以惩处,恐会引起百姓怨愤,寒了天下人之心。

    臣恳请陛下,将范仲淹革职查办,以正国法,以安民心。)

    刘禅看完两封奏书,有些无语了。

    他知道狄仁杰与宋濂皆为忠臣,两人只是立场不同,或者说眼光格局不同,才有了这两封意见不同奏书。

    接着,刘禅又将锦衣卫汇总后的情报仔细查看,了解范仲淹全部的所作所为后,立刻一拍桌案,大赞道:

    “妙啊!此人真乃大才!”

    范仲淹如此施政若放到后世来看,这叫极大限度拉动了内需,根本不存在宋濂所说的劳民伤财,应称为劳民富民。

    若非要说伤财,那也是伤富商世家之财,刘禅喜闻乐见。

    宋濂不能理解,刘禅不怪他,这般施政手法,就不是宋濂那个腐儒可以理解的。

    若要宋濂施政,他只会秉承“半部论语可治天下”的理念。

    宋濂的长处在于教书育人,而改革施政,他是外行。

    众所周知,有“明”一朝的官员,大多都缺乏经济头脑,要寻找发展经济,革新政策,治理江山的能臣,还得从“宋、唐”里摇。

    话说宋濂这个老小子,自从升任他做京兆府后,他就时常窜上窜下,今天怼这个,明天怼那个,搅的刘禅有时心烦意乱。

    这老小子,不敲打他一下看来是不行了。

    随即刘禅唤来黄崇,让他拟写回给宋濂的书信。

    先斥责一番自然是免不了的,接着刘禅耐心给他解释范仲淹此举的诸多好处,望他能够理解。

    其三,刘禅明确告诉他,圣人的书是拿来看的,拿来办事,百无一用。让其好好反思,如果这都想不通,则不会让他再治理地方,该去储才篆书,就去储才篆书。

    其四,刘禅严重警告:不利于团结的话望其不要说,朕的锦衣卫,遍布天下,你自知晓。

    ……

    对于狄仁杰的奏书,刘禅自然是允准,随即下令让范仲淹交接好政务后,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