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了很多事,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消息,伊国内政、北陵战争和其余敌国动向。
……
伊国的消息很多,算得上大事的只有三件。
原伊国八州开始实行“学堂”、“学府”。
学堂,主要收超过七岁,年不满十二岁的孩童,学府则是十二到十六。
学,肯定是能学到一些东西,但绝对学不精,而且很看天赋。
事实证明,效果不是很好。
这个年纪,已经到了孩童可以帮忙干活的年纪,很多的父母是不愿意少一个劳力,多一张嘴。
哪怕让子女去赶牛、割草、捡柴,甚至躺着不动,不浪费粮食就算好了。
这书,可不是那么好读。由朝廷找人教导学子,可其他东西就需要他们自己解决。
比如:笔墨纸砚。
笔,最次的十几文就能买到。
墨,都是一百文起价。
纸,虽然也便宜,但不经浪费啊?
砚,也要几十文。
总之,读书就是一件费钱的事,百姓知道会有好处,可还是不愿意让孩子就读。
除非是望子成龙的父母,或者表现有出读书天赋的孩童,否则很难有人选择读书。
总之,我已经尽力了,总不可能让朝廷出钱请他们读书吧?疯了吧!
希望,我已经放出去了,成与不成只能靠他们自己。
之前还担心给他们开了智,会引起朝廷不安。现在看来,他们自己……也不想开智。
……
在唐地铸造伊钱的事宜还算顺利,至少目前来看还顺利。
钟尚书有权调动军队,这是而给他的最大权利。
要知道,连史进、弦渠、程千余都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利。
……
临海州“珍珠案”解决了,确实没有冤枉临海州太守。
只不过……还是有百姓冒死下海,哪怕是冬天也下海。
珍珠,已经成为百姓逆天改命的东西。
一个珍珠几两到几百两,可谓是富贵险中求。
为此,还死了不少人。
这件事很难办,禁止百姓下海?禁止贩卖珍珠?
怎么想都不对劲,人家拼命找到的珍珠,我告诉人家不仅发不了财,还有牢狱之灾?
最后只能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我只让沿海官员确认一点,那就是没有人逼迫他们下海。
……
至于伊国的南北方,也是有大事发生。
珝国十二月再次南下,并且攻破赤昭险关,再下一州,大概三个郡的地盘。
冬天不适合打仗,那是指五国。
珝国恰恰相反,他们往往冬天的时候战斗力变得极为强悍。
开玩笑,不拼命就得死。
冬天,能冻死北边很多的牛羊。
以前还能劫掠其赤昭国其他州的百姓,可现在那里是他们自己的地盘,哪有自己劫掠自己的道理?
珝国,他们的野心很大,以前只是南下劫掠。现在都学会攻占地盘,让士卒收敛野性,安心的治理起百姓。
他们在打什么主意,还用说吗?
赤昭向伊、北陵求援,兵是肯定分不出去了,只能在其他地方支援他们。
北陵居然还送三百美人,听说把赤昭国皇帝气得不轻。
……
南边十万大山也请求伊国的支援。
我:……
都把伊国当什么?冤大头吗?
十万大山的条件很简单,可以把希莜国让给伊国,并且割让十万大山一成的地盘给伊国。
说是一成,实际上已经把十万大山和龇呀国交界的三成边界让出来。
他们让给伊国的地方很是巧妙,属于北窄而南宽,十万大山要是截断粮草,里面的人就陷入缺粮地步。
但十万大山也承诺,可以让伊国在分出来的“千索区”屯够伊国大军一年的粮草。
光是粮食的用意就很深,一,既让伊国安心,二,这屯的粮食有部分可能成为十万大山的东西。
再说这个看似割让“千索区”,其实是想让伊国替他们抵御龇呀国。
三成边境,看似是分摊了龇呀国三成的军队,实际上绝不止三成。
呲呀国但凡抓了几个五国的“舌头”,就能知道在十万大山北面、在他们的东北方就是一片富庶之地。
估计,得直面一半呲呀国的兵力。
这件事,得慢慢商议,哪怕没有时间也要慢慢来。
要先拉近十万大山和伊国的关系,尽可能的做到相互支援,相互合作。
如果,两方各怀鬼胎,总想着背后出手,那抵御呲呀国方实力绝对是一加一小于一,还不如不结盟。
是的,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