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曹操还有不少其他文章传世,例如《请追增郭嘉封邑表》《与王修书》《祀故太尉桥玄文》等,亦文字质朴,感情流露,流畅率真。
文学影响
他倡导并开创的建安文学,不仅是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而且建安文学建立的优秀传统,也成为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标准。 ”建安风骨”是后代文人对文学追求的理想境界。陈子昂反对初唐时期的形式主义诗风,称“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李白也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这一切都与曹操的贡献有关。曹操以相王之尊,不独亲自赋诗撰文,而且能够尊重文人并保护文人。他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与文人保持着比较好的友谊,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 “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籍谈笑。” 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
藏书
曹操喜爱坟典和六艺之学。在统一北方的混战中,就注意对图书的保护和收求。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他击败袁绍后,下令“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任魏公后,设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广收在战乱中散佚的东汉官府和民间藏书,“采辍遗亡”,藏在中外三阁和秘书省。] 还请蔡邕之女蔡文姬讲其藏书之事,蔡文姬“缮书送之,文无遗误”。[ 由于他重视国家的文化建设,逐步建立了魏国的国家藏书。
书法
曹操在书法上的造诣也颇高,从书法资料上看,第一,曹操能于隶书、楷书,精于章草;第二,其书法风格雄峻浑健。 《唐人书评》称:“(曹)操书如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粲”。晋张华在《博物志》中称:“汉世,安平崔瑗、(崔)瑗子(崔)寔、弘农张芝、(张)芝弟(张)昶并善草书,而太祖亚之。”南朝的书法评论家庾肩吾在其《书品》中,把曹操的书法作品列入中中之品,称其“隶墨雄瞻”。唐张怀瓘在书法评论专着《书断》中称曹操“尤工章草,雄逸绝伦”,将其章草作品评为妙品。由此看来,曹操的书法亦颇有影响力。[
据史料记载,他常与书法家钟繇、梁鹄、邯郸淳等人切磋书艺。他尤其喜爱品味梁鹄的字,还曾将专用的五灵丹拿给因向韦诞借读蔡邕《笔法》遭拒而呕血的钟繇。 他对书法的重视和提倡,促进了后来曹魏书坛的发展。故而在三国中,以曹魏的书法成就为高。
曹操他流传于世的墨迹很少。宋郑樵在所着《通志·金石略》中,仅收录曹操书写的一篇《大飨碑》;明杨慎在《丹铅总录》中,也只是说到元朝时还有曹操书写的《贺捷表》;清叶奕苞在《金石录》中说,曹操在武昌“黄鹤楼”侧曾写有特大、凛凛有生气、正书的“涌月台”三字。曹操在征汉中时,写在石门南褒河一块大石上的“衮雪”二字,现已迁入汉中博物馆内。[
宗教
曹操收编太平道、抚接五斗米道势力,集中控制方士,乃至“挟天子”,目的皆在暗争“天命”。曹操一生所经营之“天命在吾”的魏氏圣化大业,随曹魏政权的建立而得实现。从曹操势力兴起以至汉魏禅代,其间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与原始道教牵涉至深。[
民族
匈奴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七月,南匈奴单于呼厨泉来朝贺,被扣留在邺城,曹操借机将南匈奴分为五部,选汉人为司马加以监督。
乌桓
东汉末年,乌桓(又称“乌丸”)占据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各自称王,常侵扰北方四州、“杀略吏民”。乌桓蹋顿总摄三王部,与袁绍交好。官渡之战后,曹操为彻底消灭袁氏势力并统一三郡,北征乌桓蹋顿。白狼山之战,曹军大胜,并把乌桓俘虏去10余万户的汉人和幽、并二州的乌桓万余“落”(乌桓户口的基层单位)迁入内地。促进乌桓人同汉族逐渐融合,这对巩固北方社会秩序、使人民生产与生活安定有着积极的作用。[
历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