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当时,屠岸贾曾进宫搜索孤儿,赵朔妻把孤儿藏进裤档里,祝告说:\"赵家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果然在搜索的过程中,孤儿就没有出声。后来,孤儿终于被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辗转救出宫来。公孙杵臼为此献出了生命,程婴带孤儿藏匿到山中。
(今山西盂县有藏山,相传即为当时程婴藏孤之处;今山西忻州市西郊和垣曲县中条山也各有一处藏山。按:灵公、景公尚都于绛,即今山西翼城县,藏孤之处不宜距国都过远,当在今晋南境内,故似应是垣曲县中条山的藏山)。
15岁时,在年高望重的晋大夫韩厥等人的努力下,晋悼公为赵氏昭雪,平反了冤狱,发兵攻灭屠岸贾,并尽灭其族,立赵武为大夫,恢复了赵氏的土地封邑。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赵武担任正卿,主持晋国国政,代表晋国到宋国的国都商丘出席了弭兵大会。这次弭兵的建议是由宋国大夫向戌提出,而实际上体现了赵武偃武修文的政策。
他一贯主张减轻各诸侯国对霸主的贡纳,加强礼仪方面的要求,各国都循礼行事,即可维持一个和平的局面。早在晋平公十年(公元前548),他耖。说过:\"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若敬行其礼,道之以文辞,以靖诸侯,兵可以弭。\"
所以,向戌提出弭兵建议,晋国首先响应。在会盟中,赵武处处表现出息事宁人的态度,重信义,崇礼让,使弭兵活动取得了实际成效。
弭兵大会由晋、楚两国联合发起,共有晋、楚、鲁、宋、蔡、卫、陈、郑、曹十国代表出席。大会约定晋、楚两国息兵停战,共作霸主。主持晋楚弭兵大会,是赵武平生所参加的一次重大政治外交活动。这次活动不仅扩大了赵武在诸侯国之间的影响,也增强了赵氏在国内的政治地位。
晋平公十三年(公元前545),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晋国。经过一番对当时晋国政治形势的考察和研究,延陵季子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说,\"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之后矣!\"后来事实证明,延陵季子的论断完全切合实际。
赵武执政期间,在内政外交上都奉行稳妥平和的政治路线,虽然没有十分突出的建树,但保存了晋国的实力,维持住晋国的霸主地位,在与楚国抗衡中并未明显处于下风,还是有值得称道之处。
故晋大夫祁午曾对赵武说:\"师徒不顿,国家不罢(疲),民无谤言,诸侯无怨,天无大灾,子之力也。\"为了维护弭兵的成果,赵武曾\"再合诸侯,三合大夫\",多次会盟。就在他去世那年(晋平公十七年),还与楚、齐、宋、卫、陈、蔡、郑,许、曹等国在虢(东虢,在今河南郑州市北古荥镇)地会盟,重温宋国会盟时达成的协议,维护各诸侯国之间的休战状态。
可能是与早年的颠沛流离有关,赵武晚年总觉得心身俱衰,委顿之色溢于言表,如对周王室使者刘定公说:\"吾侪偷食(苟且偷生),朝不谋夕。\"对秦国公子后子说:\"朝夕不相及,谁能待五(年)?\"自感劳瘁,倦于勤政,应答宾客之际,流露出天年不永的症兆。
这和他婴儿时期的传奇经历相映成趣,增加了他一生的戏剧性,为史书大书特书。赵武死后,谥为文子。赵武以后三世至赵襄子,韩、赵、魏灭智伯,三家分晋。
赵景子(出生年月日不详-公元前518年):嬴姓赵氏,名成,谥景,故史称赵景子。其排行为\"叔\",故又称赵景叔。春秋时期晋国卿,正卿赵武(赵文子)之子,公元前540年─公元前518年为赵氏宗主。其子为赵鞅(赵简子)。
问子产
公元前543年,郑国的卿良霄(字伯有)专权,被驷带、公孙段等诸大夫群起而诛杀。到了公元前535年,传说良霄死后变为厉鬼作祟,郑人互相惊扰,以为\"伯有至矣!\"同年,郑国执政子产去晋国,赵景子问他,说:\"伯有还能做鬼吗?\"
子产说:\"能。人刚刚死去叫做魄,已经变成魄,阳气叫做魂。生时衣食精美丰富魂魄就强有力,因此有现形的能力,一直达到神化。普通的男人和女人不能善终,他们的魂魄还能附在别人身上,以大肆惑乱暴虐,何况伯有是我们先君穆公的后代,子良的孙子,子耳的儿子,敝邑的卿,执政已经三代了。
郑国虽然不强大,或者就像俗话所说的是'小小的国家',可是三代执掌政权,他使用东西很多,他在其中汲取精华也很多,他的家族又大,所凭借的势力雄厚,可又不得善终,能够做鬼,不也是应该的吗?\&quo